姚锦祥:伊朗改革派上台酝酿外交新变局

2024-07-17

姚锦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640 (3).jpg

7月6日,伊朗当选总统佩泽希齐扬与支持者见面。(新华社发)

7月6日,佩泽希齐扬赢得伊朗总统大选,标志着改革派重新在伊朗执政。7月13日,他在德黑兰时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我给新世界的信息》,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外交理念,预计将会给伊朗及地区和国际形势带来一番“新气象”。

如何理解此次改革派重返执政

实际上,伊朗的政治格局长期以来在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来回轮替。改革派一般倡导更多的政治自由和经济改革,主张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而保守派则坚持保守的伊斯兰教义和对西方国家的强硬立场。这次改革派获得胜利,是在三大因素共同作用之下所促成的。一是当前的经济困境与民众需求。近年来,伊朗经济因多重因素陷入困境。美国的经济制裁、疫情冲击以及石油价格的波动,使得伊朗的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伊朗民众对经济改革和改善生活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希望能缓和与西方的关系,以换取解除部分制裁,这为改革派的上台提供了重要民意基础。

二是青年力量的崛起。伊朗的人口结构正趋年轻化,35岁以下人口占据较大比例。年轻一代对自由、多元化和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渴望比上一代更为强烈,也更勇于表达政治诉求,期望通过政治变革实现更开放的社会,是改革派的重要支持者。改革派在竞选过程中,也通过积极的宣传和现代化的竞选策略,成功塑造了自身的改革形象,吸引了更多的年轻选民。

三是伊朗政治生态的新变化。这次大选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总统职位的归属上,或许也会对未来最高领袖的归属带来一定的影响,决定了本次大选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保守派内部在政策和领导权问题上存在一定分歧,这削弱了他们在选举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保守派由于对现状不满或利益冲突,转而支持改革派候选人,以求在未来的政治生态中占据有利位置。

伊朗的对外政策将出现何种变化

佩泽希齐扬当选后,外界对于伊朗未来的外交走向猜测不断。伊朗作为地区枢纽国家之一,牵动甚广,对地区和国际形势走向均有连带影响。一周之后,他在《我给新世界的信息》一文中对重要问题一一作出回应,总体来看有“三变三不变”。

“三变”分别体现在——

第一,对西方的整体态度出现变化。伊方展现出了与西方进行对话的态度,特别是盼望在伊核协议问题上取得突破。这事关伊方能否早日走出制裁,以及其民生和经济困境能否早日解决。不过,伊方在如何看待美欧上存在明显温差。在对美用词上,侧重希望美方“迷途知返”,对欧用词则显得更为温和,期待伊欧之间能进行更多建设性对话。第二,对国际格局的判断出现变化。伊方因应近年来国际形势新局,提出“全球格局已超越传统动态,将致力于与全球南方加强合作”。这意味着伊不仅将自身视为全球南方一员,更将推动全球南方合作作为下一步工作重点,这与中方立场不谋而合。第三,对伊朗的国际定位出现变化,佩泽希齐扬强调伊朗将积极寻求在国际舞台上的建设性参与,发挥其在地区和世界上应有的作用。这亦展现出伊朗更强的合作与包容姿态,愿为更好融入世界作出更多努力。

“三不变”分别体现在——

第一,推动地区和平和解潮的愿望没有改变。本届伊朗政府将继承莱希的外交成果,持续推动地区国家发展共荣,并将“邻国外交”置于首要地位,推动彼此经贸合作,并“朝着建立对话、信任和发展的区域框架迈进”。第二,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没有改变。一方面,伊斯兰革命卫队仍对地区各“抵抗轴心”有绝对的影响力,总统在其中恐怕“难以置喙”,未来伊以对抗恐将持续;另一方面,以色列政策并未调整,并可能在黎巴嫩启动“第二战线”,或迫使伊朗只能作出强硬应对。第三,对中俄政策并未改变。改革派支持与西方对话,并不意味着与中俄疏离,这一点必须明确。佩泽希齐扬专门论述了中国在其外交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未来将与中方进行更广泛的全面合作,并高度赞赏中方在推动伊沙复交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改革派的政策构想能否成功

美国2024年总统选举正在进行中,本届伊朗改革派有可能要再次与对伊态度强硬的特朗普政府打交道,这使得伊朗改革派的政策构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首先,特朗普若重返执政可能意味着伊朗将面临更加严苛的经济制裁和外交压力,这对伊朗经济复苏和改革派政府推进经济政策都将是巨大的挑战。其次,特朗普政府的敌对政策可能导致伊朗保守派和革命卫队加强对改革派的反对和批评,进一步加剧伊内部的政治分歧,不利于政策的稳定实施。

因此,对于佩泽希齐扬的改革派政府来说,未来的挑战依然严峻。若特朗普重返执政,伊方应会通过外交谈判和对伊核协议的切实承诺,努力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将欧洲作为着力争取的关键力量。此外,伊方也会把与中俄等重要伙伴的合作放在关键位置,通过在金砖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下的务实合作,扩大发展空间,化解来自国内外的种种风险与压力。

本文2024年7月16日首发于《大众日报》


上一篇:安刚:“三战”疑云

下一篇:达巍:七成中国人对外持开放态度,要看到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