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琪: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近期美欧对中国展开的电动车调查存在三个鲜明的特征。第一是指控不实。当前美欧政府对我国电动车产业的指控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与价格补贴两方面,这些说法显然是背离实际的。产能建设是一个需要提前布局的动态过程,当前我国电动车产能符合行业高速增长、新旧车型转轨的实际状况。就头部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而言,2023年我国比亚迪、特斯拉上海工厂等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均80%左右,远远领先全球平均水平。我国电动车行业的高性价比优势实际上主要来源于市场、供应链与技术优势,并非“巨额补贴”、“倾销”的结果。瑞士银行研究部门的整车拆解分析报告指出,比亚迪海豹整体成本要比大众在欧洲生产的同类车型成本低35%。美欧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指责本质上是伪命题。首先,中国电动车出口率低,说明主要市场目前仍在国内消费者,电动车普及率还很低。其次,如果单纯用市场占比作为判断是否产能过剩的标准,德国和日本的油车、法国的红酒、美国的大飞机、意大利的奢侈品都可被认定为产能过剩。
第二是双重标准。当前正是美欧多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针对电动车产业的“补贴竞赛”。2022年美国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对清洁能源产业提供约3690亿美元的税收减免与补贴,其中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预计在2031年达到14亿美元。拜登政府对电动汽车的产业政策包括以整车北美当地组装为前提条件提供补贴的条款,被欧洲认为美国试图借此“占领制造业基地”,引发了两者之间“经济保护主义”的激烈争吵。为此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汽车强国也相应提出了类似的电动车产业补贴计划。
第三是自相矛盾。当前美欧多国一方面无法从环保与气候变化政策的立场大幅公然后退,另一方面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举措限制来自高性价比的中国新能源产品与零部件进入本国市场。这显然不利于美欧之前高举的经济绿色转型和作为全球气候治理旗手和楷模的形象,凸显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责任弱化。
美欧表面上以“公平竞争”、“国家安全”为由,实际上是国际经济秩序深刻变革趋势下美欧面对我国产业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形成进程的战略焦虑所驱动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换言之,维护产业主导地位是美欧多国的直接动机。进入新能源时代,囿于优势产业的抱残守缺和利益链条阻碍了创新,传统美欧汽车强国油气汽车行业内的主导地位在新的赛道上落后。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产销量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在全球市场中占比超六成。比亚迪2023年的电动车全球销量更是超过特斯拉登顶全球第一。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重点企业全球有效专利量已经超过10万件,并且呈逐年快速增长势头。有报告指出,中国企业在电动汽车领域国提交了41011项专利申请,问鼎全球第一。正是因为在新能源领域里占领了技术上的优势,为中国车企进入全球市场创造了先机。可以说,美欧多国政府希望通过保护主义政策延缓中国企业的优势扩张速度,为本国汽车企业的电动化转型争取时间。
遏制中国经济增长与转型前景是美欧国家开展本轮调查的深层目的。汽车产业链条长,技术含量高,是一个国家工业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从经济角度而言,汽车行业经济带动效应明显,创造的就业岗位规模庞大,已逐步成为我国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据估计,当前汽车及相关制造、服务产业链值占我国GDP比例约为6-7%,几乎接近房地产行业的5.8%,很可能在未来成为第一大产业。美欧国家针对我国电动车产业的打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削弱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延缓我国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登的进程,从而在大国战略博弈层面保持对我国的竞争优势。
对于进入大选年的拜登政府而言,开展对华贸易调查也有选举层面的考虑。自上任以来,拜登政府一直在国内面临“对华软弱”的指责。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学者指出,对华电动车调查似乎是拜登政府展现对华强硬态度的一种途径,有利于拜登争取密歇根等关键摇摆州的选票。密歇根是美国的汽车工业中心,保护本土汽车制造业优势将改善拜登政府在当地选民群体中的形象。
美欧调查虽来势汹汹,但难以动摇我国电动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与声誉。中国电动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前沿技术创新与产业链集群效应。由此中国企业能够向全球消费者提供多样化、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产品矩阵。这种产业优势基于公平开放的市场与技术逻辑,不会因外部的政治操弄而发生根本变化。在出海层面,美欧国家贸易保护政策可能会在短期影响中国电动车在当地的出口表现,但发达国家并非中国车企出海的唯一目的地。比亚迪、长城、上汽集团等企业进军东南亚、南美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市场,依托政策红利与技术优势开展本地化研发与生产,在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转型的同时提高市占率。换言之,多元化出海路径将在需求侧为中国车企提供长期支持。此外,中国电动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全球治理层面意义重大。当前中国每出口的三辆汽车中就有一辆电动车。这为许多制造业相对落后的国家推进交通行业节能减排与绿色转型提供了实践经验与解决方案,有助于帮助各国实现气候治理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因此,美欧对华实施电动车调查不仅无法实现围杀企图,反而阻碍自由贸易也损害消费者福祉并损害汽车企业的创新竞争力。
为了维护合法权益,加快产业发展,中国车企应积极应对相关调查。在合规层面,企业加强跨境合规管理,有效利用当地国各类应诉机制,用事实来反驳政治化抹黑话语,维护企业公共形象,以延缓相应制裁措施落地时间,减轻被打压力度。在产品层面,企业可以在本地化与服务化上下功夫,一方面结合需求建设本地化经营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向购车与用车全生命周期拓展服务矩阵,在当地国市场“站住脚”、“扎下根”。在技术层面,打铁还需自身硬并主动在全球治理上发挥作用,中国电动车行业应依托技术优势引领全球范围内相关技术安全议题的研究开展与标准制订,推进数据隐私保护水平提升,打消海外监管机构与消费者的顾虑。
在当前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全球化面临倒退风险的背景下,美欧电动车调查是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又一次重挫。在国际贸易规范退化的重要关头,我国政府与电动车企业更应肩负大国担当,秉持公平开放、合作共赢理念,为国际经贸合作与全球经济复苏创造动力。第一,我国应积极利用多边贸易仲裁机制维护我国企业合法权益,积极推动以WTO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治理体系改革,以适应绿色时代的经贸活动。当前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中的不可诉补贴板块已于2001年失效,这使得具有正外部性的绿色产品补贴失去了制度保障。第二,我国需广泛与各国家与地区开展包括电动车在内的低碳技术与绿色转型合作,为新能源类产品的普及与推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中国车企也可加强与美欧同行的合作力度,在技术研发、全球产业链重构、品牌合资等领域发挥各自优势携手前行,做大全球电动车市场的蛋糕,用市场力量打破部分国家人为设置的政治阻碍。
本文2024年5月13日首发于“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