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锋:正视问题,实现中国更好未来的战略研究

2024-03-11

朱锋: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640.jpg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国内做战略研究的人很多,强调在战略研究上要发表自己观点意见的人也很多,但什么是战略研究?战略研究的是一个国家在判断预测以及全面有效应对风险的基础上,如何有效的运用各种国家社会的手段和筹码,然后从短期、中期、长期层面让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所以战略研究的本质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如何回避风险?第二,如何有效、合理、科学地运用各种国家力量和社会筹码。第三,如何稳中求进。

为达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我国战略研究必须建立在四个基本的研究基础上:

第一,学理研究。不管是战略研究、安全研究、国际关系研究还是区域国别研究,学理研究的本质都是让我们真正对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知识积累以及国家发展的基本规律拥有清晰、准确、科学的认识,没有学理研究就没有真正可靠、可持续的战略研究。所以,国内对于战略研究的基本做法是出言划策,只要能够提供各种政策建议,我们就是战略研究的大家。真正的战略研究不仅仅是具有什么样的对策,而是具有什么样的积累。

第二,历史研究。历史永远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永无休止的对话。如果不了解过去,怎么能够更好地洞悉现在,怎么能够更好地、准确地展望未来。在过去五百年内,世界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大国崛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成为现在国际关系中列强竞争的关键。从这个意义来看,今天我们已经前所未有的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思想的来源。

必须放在崛起成长的全新历史背景下。当今时代,不少人将《孙子兵法》和毛泽东思想奉为圭臬。而问题在于,《孙子兵法》的时代,中国完全是农耕小国竞争的时代;毛泽东的思想精深伟大,但以前的中国一穷二白。将过去的思想作为今天中国开展战略研究的唯一指导或最重要的指导,恰恰是时空错乱的体现。大国崛起不仅是荣光,大国崛起更是风险。过去五百年,没有一个国家主义的大国真正成功崛起,我们对于这样的基本的历史规律需要有准确的认识。

第三,实证研究。当前的诸多现状问题需要深入准确、长期细致的跟踪研究,才能形成科学的论断。邱大使是国内一流的东亚问题专家,他以自身长期在日韩工作的经历和丰厚的学养为基础而得出的结论,是真正经得起时间和现状考验的研究。

第四,国内国际结合的研究。如果我们今天只简单地从中国看世界,只能看到一半,我们还应学会从世界看中国,才能看清中国的完整全貌。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重要的是,我们弱小时,大国会施以援手;我们强大时,如果还耀武扬威,能得到多少支持?以此,当今战略研究面临最大的时空转换,即美西方已经把中国视为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尽管国际关系跟社会关系一样,都存在竞争关系,但在英语的话语境中,“the biggest strategic competitive” 就是“最大的敌人和威胁”的含义。对此,我们必须抱有准确清醒的认识。中国目前的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是什么?战略研究的核心在于是否能对自己的国内问题拥有准确的认识。

江苏与广东是中国34个省市中地方经济最发达的两个省。苏州在中国目前所有城市工业产值中排名第一。根据去年的官方数据,江苏经济的第一板块苏州和第二板块南京全年经济增长竟低于江苏省全省平均经济发展数据。可以窥见,中国的经济下沉原因不是我们自己国内出了问题,部分是因为美西方变脸。原来我们可以对外招商引资,今天由于科技战、贸易战不断加剧,美西方大量撤资,去年的外资吸收率竟倒退回了1998年前的水平,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未来中国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不可阻挡,但未来十年中国需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压力不仅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更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原因很简单,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参与抗美援朝,但问题是1950年的中国刚刚经历百年巨变,一穷二白,而今天的90后、00后与当年的50后、60后具有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未来期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如何把改革开放45年的一手好牌保住,是今天我们最大的战略要地。

今天中国的战略研究一定要改变过去20年的传统思维定式,即战略研究往往只锁定主要的竞争者、挑战者、打压者。今天中国要真正做好未来10~15年和美国的竞争,战略核心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此外,周边安全环境也至关重要。如何“稳住日本,拉住韩国,用好朝鲜”,对于21世纪而言,这是一项崭新的任务。最后,坚持国内国际相结合,让我国的战略研究真正从中国看世界,也从世界看中国,让我们对中国今天面临的各种国际挑战问题压力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科学的、细致的认识,这对整个国际战略学界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文章3月8日首发于“国际战略研究”公众号


上一篇:薛澜:企业创新最怕的是政策发生方向性变化

下一篇:吴士存:在更多“走出去”中加强中国话语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