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晶: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中心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编者按
12月4日,由北京友协和菲律宾中国了解协会共同主办、中国能建和环球网共同支持的中菲“Z世代”跨文化交流线上对话活动成功举办。对话会上,中菲学术界及中菲Z世代代表们分别从自身角度分享了关于加强中菲青年交流的观点和建议,此文为嘉宾发言选登。
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很高兴有机会和中菲两国的朋友见面交流,虽然是以视频的方式。新冠疫情对国际交流交往造成了很多阻碍,但互联网把距离拉近,使我们依然能保持交流。
在我正式开始今天的演讲前,想先分享自己与菲律宾朋友交往的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是2016年,我当时还在媒体工作,和北大翟崑教授创办了中国-东盟青年峰会,当时结识了许多菲律宾在华留学生,他们性格热情开朗,峰会期间积极参与,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第二个小故事是2018年。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举办留学生校友庆祝活动,我有幸担任主持人,当时的嘉宾之一就是前段时间刚被马科斯总统任命为菲律宾新任驻华大使的吉米先生。吉米曾经在北京工作生活几十年,不仅是北大校友,并且是北京大学国际学生校友会的创始会长。多年以来,吉米为推进中菲交流做出了诸多贡献。我想说,正是吉米大使和中菲两国诸多的留学生群体在中菲跨文化交流中贡献个体力量,为中菲两国友好交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如果我们追溯中国与菲律宾交往的历史,会发现两国文化交流历史久远。有确切记载的始于宋代,中菲两国通过海上贸易往来进行民间交流。中国明朝菲律宾苏禄国王时期,中菲双边关系达到顶峰。许多来自福建、广东的华侨成为中菲文化交流的主要实践者。1975年6月9日,中菲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对菲进行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一致决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今年五月,马科斯总统就任菲律宾总统以后,两国领导人通过电话就新时期中菲关系发展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双方确定了包括人文在内的四大重点合作领域。半个月前,习近平主席与马科斯总统在泰国举行会晤,双方重申将拓展各领域合作,构建更稳健和强劲的双边关系。习近平主席还明确指出,双方要多出实招密切人文交流,夯实中菲友谊民意基础。可以说,中菲两国在政治外交领域保持长期稳定友好关系是双方跨文化交流的基础所在。
经贸合作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推进器”与“压舱石”,促进两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2021年,中菲双边贸易额已达820.5亿美元。中国是菲律宾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场。2022年10月27日,中菲政府间合作旗舰项目达沃—萨马尔岛大桥项目举行隆重的开工仪式。中国电信参股的菲第三个电信运营商项目网络覆盖率近70%,活跃用户近900万。此外,多个中国高端制造业企业来菲投资设厂,高科技公司阿里云已在菲完成数据中心建设。中菲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为两国开展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但我们也应看到中菲跨文化交流中面临的挑战。当前世界秩序正面临急剧变化,乌克兰危机和新冠疫情的叠加影响,亚太地区也受到波及。而美国仍固守地缘政治和零和博弈思维,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在全球和地区层面渲染“中国威胁论”。中菲在南海的争议敏感复杂,双方仍有不少分歧。如何不受域外大国影响,妥善处理争议是后疫情时代中菲跨文化交流得以稳步推进的关键所在。
最后,我想结合今天论坛的主题对中菲跨文化交流提出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原则。中菲两国跨文化交流不是一帆风顺的,中菲两国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上都有差异,人文交流一直以来受到两国政治与外交的影响。双方应加强沟通,推进理解,努力寻找中菲两国交流交往的公约数。
第二、拓展交流渠道和领域。比如两国跨文化交流可以推动加强省市层面的交流。中菲有34对友好省市,广州市和马尼拉市、厦门市和宿务市,应积极推动建立双方跨文化交流的合作机制,搭建更多交流与沟通的桥梁。
第三,把握青年群体、凝聚“Z世代”力量。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Z世代是当前最具活力的群体,也是跨文化交流的主力。只有充分凝聚 Z世代力量,才能使中菲两国跨文化交流真正具有活力。
第四、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媒体尤其是大众传媒,是推进政治进程的工具,也是国家之间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据我了解,菲律宾人使用社交媒体位列世界第一。疫情以来,菲律宾对互联网的需求增加,社交媒体平台越发活跃。截至2022年1月,菲律宾总人口为1.118亿。其中,社交媒体用户数量9205万,相当于总人口的 82.4%。Z世代被称为是移动互联网的原生代,我们应鼓励和倡导中菲两国的“Z世代”通过社交媒体建立更多连接。
刚刚过去的11月,G20会议和APEC会议接连在印尼和泰国召开,被世界认为亚洲正迎来“高光时刻”。中国与菲律宾同属亚洲发展中国家,希望双方能充分发挥Z世代力量,携手共创跨文化交流的“黄金时刻”!
文章2022年12月6日首发于“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