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傅莹讲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背后的故事

2020-05-21

2019年,《秘书工作》杂志曾采访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言人傅莹。

2020年两会开幕之即,《秘书杂志》公号编发其中部分采访内容,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位长期耕耘在外交战线、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的“高手”是怎样应对复杂突发情况的。

1590059447780054821.jpg

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这个岗位压力很大,您一次次地应对各种复杂突发情况,圆满完成各项新闻发布会任务,其中,让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傅莹:最难的恐怕就是应对意外了。新闻发布会之前,突发事件可能来自任何方向。2016年的考验让我印象深刻。

2016年3月4日上午,我在人民大会堂的大礼堂出席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的预备会议,结束后,我走出会场,秘书迎上来,凑近我耳边说:“中纪委网站刚发布消息,王珉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

王珉时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辽宁省委原书记。当时已经是十点半多了,距离新闻发布会还有二十多分钟,而我对他的违纪情况毫无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对这样的重大新闻,记者会第一时间注意到,并且非常可能在发布会上问到。

反腐败一直是公众关心的高热度话题,我对回应这方面的问题原本已有所准备,然而,对这个涉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具体案件,我必须有更有针对性的回应准备。

人民大会堂的工作人员帮我找到一间安静的小厅,秘书从备用资料中找出关于反腐败方面的更多资料,我们一边调整关于反腐败的答问要点,一边继续从各种渠道了解更多情况。

我事后想,如果在走向发布台的最后一刻听到突发事件的消息,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构想出能让媒体和公众满意的回答,是很困难的。有了这次的“意外”,我和团队更加重视关注发布会之前24小时的突发事件,尽可能对任何新出现的问题有所了解和准备。

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新闻发言人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以为刚刚发生的事媒体记者未必获悉,抑或未必有兴趣,可以忽略。发言人即便因为时间紧,拿不到权威的回应口径或者恰当的解释,至少要了解事实,才能心中有数、考量周全,让自己始终处于进退裕如的地位。


新闻发布会前的准备工作,其实和秘书工作的参谋服务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何从海量信息中迅速把握重点、搜集有用信息,科学分析和研判问题,您有什么好的工作方法可以介绍给秘书工作者?

傅莹:在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这样的场合,媒体所期望得到回应的问题,往往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立法执法、社会公平、安全和环境等各个领域。

而发布会是一个集约的平台,时间有限定,一场发布会大约一个多小时、90分钟左右,节奏快一点也只能回答十几个问题。

因此,在每年发布会的准备过程中,我心中时时考虑的,是怎样用好这段时限,传递出公众期待的重要信息,解决人们心中最多、最大的那些问号。

从何处着手?媒体的背后是公众,记者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公众最想知道的。所以,我的任务就是从媒体的关切中判断公众关注的热点,做好回应的准备。

在具体做法上,我和团队先是根据筹备全国人大会议的各类座谈会中提出的问题,整理和选择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团队中有一位做传媒研究的助手,她负责对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排列。

在此基础上,我们会综合考虑这些问题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相关性,选出大约70个重点问题,作为准备新闻发布会的基础。为什么是70个,而不是更多或者更少?算是经验之谈吧。

在临近大会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注意研究舆情,从中判断公众关注焦点,逐渐把需要准备的问题数量进一步压缩,从而让我的准备也更加聚焦。

当然,“意外”总是有的,无论怎么准备,也不可能完美。所以,平日知识和政策的积累也非常重要,对每一个社会热点都要保持关注,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解决的情况。

由此可以知道,我的背后是专业团队的力量。这是我在担任发言人工作中逐渐认识到的,并且逐年在人员配置和工作机制上不断完善,让我受益不少。


转发自《秘书工作》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黄仁伟:一带一路”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

下一篇:卞永祖:从进出口数据看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