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中日关系应跨四道“坎”

2020-02-13

齐思平


疫情中的温暖

2020年1月25日是春节,是庚子鼠年第一天。这次的庚子鼠年,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春节以来,新冠肺炎在中国肆虐,我国各地全民动员,抗击疫情。

在这特殊时期,日本政治家、普通市民、青年学生等很多人以各种方式声援中国人民。日本政府、企业和许多普通百姓纷纷伸出援手,捐出抗疫物资和善款。有关故事近日不断在我国网络刷屏。尤其是,日方援助物资的包装箱外,印上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等暖心的诗句。日本女孩小美穿着旗袍,在东京街头的寒风中一次次弯腰鞠躬为武汉募捐,让很多中国人泪目。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在捐助一批消毒水和口罩之后,又录制视频为中国和武汉加油。以舞蹈见长的演员们,这次却以声音让我们动容。

“患难见真情。”中国政府和人民深深体会到了日本政府和人民的善意。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日前在会见日本外相时,首先感谢日方对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给予的理解和支持,强调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衣带水邻邦传递过来的友情和温暖。同时,在得知日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短缺之后,中方在第一时间向日方无偿提供一批试剂。

隔离在家的中国人通过网络表达对日方帮助的赞赏和感谢。中央电视台元宵特别晚会上,也提到反映中日友好交往的上述诗句。在央视新闻制作的有关国际友人支援中国抗击疫情的15条感人消息中,有三条都是日方善举,而且读者留言不少都引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诗句。

近日,很多中国网民对中日关系未来发展表达了良好愿望。一些专家也表示了比较乐观的看法,认为中日关系可能已经走过以矛盾摩擦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即将进入以合作为主的新时代。 

         image.png   image.png

日方捐赠物资包装箱上的诗句

 提升关系是趋势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行。同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重冲击,国际社会面临着要合作还是要对立,要相互开放还是彼此封闭,要互利共赢还是本国至上的选择。在新时代,作为同居世界前三位的两大经济体,中日视对方为伙伴而非对手,进一步改善和发展关系,加强互利合作,不仅符合时代潮流,而且将极大增进两国和两国人民的福祉。

首先,两国在维护世界及地区和平稳定、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拥有共同利益。中国要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就需要和平稳定的、有利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日本虽然是发达国家,但作为高度外向型经济体,对海外市场和能源资源的依存度高,加之没有常备军,而只有规模较小的、总数30多万人的自卫队,因此总体上也希望世界及本地区保持长期和平稳定。同时,双方在应对各种传统、非传统问题和全球性挑战方面也有开展和深化合作的需要。

其次,在反对保护主义、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方面,两国存在共同关切。中日均为贸易大国,都是高度外向型经济,而且都在海外拥有巨额投资。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45753亿美元,同年日本贸易额达到1.35万亿美元左右。在对外投资方面,截止到2017年底,日本对外投资存量约89674亿美元。截止到2018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98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均居全球前三。

第三,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开展经贸合作潜力巨大。目前,两国互为主要贸易伙伴。截至2003年,日本连续11年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目前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仅次于美国)。据日方统计,自2007年开始,中国一直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国。2018年,中日贸易总额3276.6亿美元。在相互投资方面,双方关系也十分重要。日本是中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地,中国是日本第二对外投资对象国。截至2018年底,日本累计对华投资额1119.8亿美元,在我国利用外资国中排名第一;中国对日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为44.5亿美元。长远看,中日经贸合作仍有巨大增长潜力。

第四,中日在区域一体化方面拥有共同需要。两国在提升双边经贸合作的同时,还可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合作。同时,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伟大倡议,日本完全可以参与其中,实现双赢、多赢,并在此进程中共同引领东亚乃至整个亚洲走向一体化道路,把21世纪真正变为亚洲世纪。

第五,双方人文和民间交流潜力巨大。中日两国都是汉字文化,又各有特色,开展文化、教育、科技、旅游、历史、宗教、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友好交流具有良好基础。比如,日本在老龄化方面先行一步,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中国正在快速老龄化,可与日方加强交流,多向日本取经学习。在防灾救灾、疾病防控等方面,两国各自积累了大量经验,可以进一步交流合作,互帮互助。

四道高“坎”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过50年不幸的历史。在新时代,中日两国存在提升关系的需要,也不乏改善和发展关系的意愿,但同时又面临一系列挑战和困难。总的看,大的挑战和困难包括以下四个“坎”:

首先是美国因素。美日之间签有安保条约,互为盟国。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的三大支柱之一。美国在日本长期驻扎军队,目前驻日美军人数高达5.3万,日本在军事安全上严重依赖美国。尤其是,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不久即宣示大国竞争重返,将中国确定为战略竞争对手,并将美日同盟视为其两年多前推出的印太战略的重要支柱,还努力拼凑美日澳印四国联盟,极力围堵、遏制中国。在此情况下,美国怎会心甘情愿看到中日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而日本在政治、经济上的很多命脉又都掌控在美国手中。据说,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当年就因为看不惯美国的霸权主义做派,并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提出“脱美入亚”,得罪了美国,被美国用手腕赶下了台,在任时间不足一年。接下来,如果中日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是否会引起美国不悦,招致美国反对和干扰呢?

其次,领土和海洋权益问题。1972年,美国把冲绳群岛交还日本时,还把隶属于我国台湾省的钓鱼岛的行政权一并交予日方,从而导致了中日钓鱼岛争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和1978年两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时,双方领导人均就搁置该岛争议达成了共识。但是,日本政府2012年9月11日宣布对钓鱼岛“国有化”,迫使中方采取了派遣公务船到该岛巡航等一系列措施。目前,中日两国都宣示对钓鱼岛拥有主权,这一争议短期内难以解决。此外,围绕东海海洋权益的划分,两国也存在较大分歧。

第三,历史问题。围绕二战期间日军侵略邻国,日本有些教科书的措辞从二战结束初期的“侵略”到后来改为“进入”甚至“解放”,导致邻国强烈不满。靖国神社是供奉阵亡将士的地方,但日方把二战期间甲级战犯牌位放进去,则引起受侵略国家人民的愤怒。中方已就上述问题向日方提出无数次交涉。一些日本人声称慰安妇是出于自愿,也让国际社会愤怒。诚然,历史问题并非都是黑白分明的,但日本社会的一些人过分强调具体问题的一个侧面,就会导致认知偏差。比如,在二战期间,日本的侵略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赶走东南亚国家的欧美军队的作用,但其目的是扩张而非“解放”。同样,靖国神社是某种宗教场所,确有日本人到此祭祀战死的亲友,但在它里面供奉的250万死者中,210万都是二战期间战死的日本军人,而且1978年日方又将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以及近2000位战犯牌位也放进了靖国神社。

第四,战略竞争问题。日本曾是亚洲经济巨人,在东亚、东南亚尤其具有重要影响,并在经济成功基础上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中国崛起对日本的地区影响力产生了严重冲击。这可能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直到不久前双方矛盾重重的一大原因。现在,日本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明显落在中国之后,日本基本接受了中国强大的事实,但两国影响力之争并没有完全消除。

应当积极作为

作为东亚两强,中日改善关系、加强合作,实现共存共荣,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相互“挖墙脚”则都将付出巨大机会成本。两国应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努力跨越以上四道高坎,积极扩大、夯实互利合作,相互成就,并为推进区域一体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第一,在美国因素方面,双方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中方倡导建立基于协调、合作、稳定的中美关系,强调中方无意挑战美国在全球的地位,愿意加强中美交流与合作,反对中美脱钩。中日改善和发展关系不针对第三国,美国没有理由反对。只要美方摈弃旧的冷战思维和零和游戏思想,中美以及日本等各国都可以开展和扩大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共同应对地区热点以及恐怖主义、传染病、跨国犯罪、环境污染、毒品等传统和非传统挑战。

日本具有与美国打交道的丰富经验,应能找到与中美两国同步发展关系的途径。中国不会要求日本在中美之间选边站。日本还可从旁推动中美关系改善,并在中美发生矛盾时起到劝和作用,包括鼓励中美为了共同利益而避免“脱钩”。此外,日本是主权国家,有自己的利益,不会也不应一切听从美国安排。在新时代,日本尤其要避免成为美国强硬派反华的马前卒,避免日美同盟用于围堵、遏制中国。

第二,在领土和海洋权益问题上,双方应通过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分歧。在达成最终解决方案之前,双方均不采取令事态进一步复杂化的新举措。这一点对双方都没有损失,尽管双方都不会完全满意,但应该都可以接受。长远看,随着彼此信任的不断增加,双方可以逐步实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第三,在历史问题上,要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日方不应再有美化、否认侵略的言行,特别是日本首相等高官不要再跑去参拜靖国神社。中方曾多次表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并指出日本人民也是军国主义的受害者。今后,双方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努力消除历史问题争议。中方也可以少制作“抗日神剧”,多宣传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故事。

第四,关于中日战略竞争,双方都应展现大智慧,登高望远,化对手为伙伴,变竞争为协调,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以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双方高层要定期开展战略对话,消除误解误判,加深相互理解,积累彼此信任。双方还应管控好分歧问题,特别是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问题,包括台湾问题。中日两国智库也应加强交流合作,并在引导两国各界特别是普通民众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前景可期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的拐点正在出现,中国必将战胜这场疫情。当春回大地之时,当武汉樱花再次盛开前后,中国最高领导人或将应邀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我们希望并相信,这次访问将开辟中日关系新的篇章,历史性地推动中日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发展。同时,“风物长宜放眼量”。从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到现在,转眼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在这期间,中日关系有过风和日丽,也有过狂风骤雨。未来,中日关系前途光明,但依然道路曲折。双方应着眼于跨越四道“高坎”,积极作为,以真正长远的视角看待中日关系,不断增加互信,扩大合作范围,丰富合作内容,妥善处理敏感问题,建设性管控矛盾分歧,推动两国关系逐步克服困难挑战,不断翻开新的一页,迎来5年、10年、20年后中日关系更加光明的未来。

image.png

 |  武汉大学校园内的樱花

上一篇:傅莹谈对2020年慕尼黑安全会议的印象(全文)

下一篇:“西方的缺失”——2020年《慕尼黑安全报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