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举办第11期战略清析论坛——“亚太北约化:趋势与局限”,邀请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凌胜利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仇朝兵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杜兰作为与谈人,就地区安全形势共同进行探讨交流 。CISS助理研究员、博士后苗争鸣主持本次论坛。
仇朝兵、杜兰、凌胜利、苗争鸣(从左至右)
凌胜利从美国盟伴体系出发,指出近年来美国在所谓“印太战略”的指导下,从军事、经济及政治多方面入手在亚太推行“小圈子”,在地区谋求多边军事联盟的趋势日益明显。然而,美国其实在冷战之初就曾尝试过在亚太推行多边同盟,但因战略资源有限,从而望而却步。因此,所谓“亚太北约化”目前只是趋势,尚未定格。最后,凌胜利表示,虽然美国重塑地缘对中国来者不善,但是中国在地缘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亚太地区“长和平”的红利足以使美国盟友思量其对华政策,不会完全追随美国。“亚太北约化”并不一定会如美国所愿。
凌胜利,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之后,与谈人杜兰与仇朝兵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杜兰认为,“亚太北约化”的起源可追溯至2007年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的,以“美日印澳”为基础的所谓“自由与繁荣之弧”。她表示,当前美国在“亚太北约化”和“北约亚太化”两方面同时发力,在乌克兰危机后,以“欧亚安全挂钩说”为幌子,迅速推动欧亚同盟体系重构、注重双方合力。最后,杜兰老师提出,尽管目前大国博弈导致中国周边的安全局势发生很大变化,仍应关注亚太国家的战略自主性和中国自身政策举措对形势的影响,避免陷入阵营对抗的思维逻辑和话语陷阱,同时争取更多外交工作空间。
仇朝兵认为,从“亚太”到“印太”,美国实现了战略视野的变化,但从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外战略的历史来看,其战略目标一直是高度延续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同时,仇朝兵建议,应慎用“北约亚太化”这个说法。从北约的历史来看,其关注实际上是全球性的,在不断走向“全球化”。最后,仇朝兵分析了近年来美国与亚太盟友互动的细节,指出应该超越传统上对同盟的理解来认识当前美国的盟伴关系和盟伴网络。
【战略清析】系列论坛:
为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建设战略与安全领域学术共同体,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发起“战略清析”系列论坛,邀请从事战略、安全、国关、外交等领域研究的青年学者围绕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及本领域前沿研究进行研讨,从而为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增进青年学者与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本系列论坛于每月定期举办,欢迎大家关注。
撰稿:王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