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在京举办“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研讨会”。会议邀请来自中国、瑞士、意大利、以色列、英国、俄罗斯、南非、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的三十余位嘉宾,围绕“人工智能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风险”“风险降级与建立信任措施”“人工智能在武装冲突中的应用及其影响”“迈向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治理”四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CISS主任达巍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结构性调整阶段,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国际秩序与全球安全治理具有关键影响。他强调,会议旨在促进技术、经济与地缘政治的互动方面的建设性讨论,为未来国际合作与治理框架的搭建提供思路。

联合国裁军研究所(UNIDIR)安全与技术项目主管贾科莫·佩尔西·保利(Giacomo PERSI PAOLI)介绍了联合国在人工智能、安全与伦理方面的相关倡议,并强调在地缘政治紧张背景下加强国际对话的必要性。

在论坛公开环节,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治理面临技术路径不确定、技术迭代迅速、法规滞后、治理体系复杂、监督框架不完善及地缘政治紧张等多重挑战。他呼吁推动创新与治理协同演进,加强多方共治与全球合作,以实现人工智能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贾科莫·佩尔西·保利从历史技术革命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带来的复杂安全风险,如自主系统行为不确定性、攻防边界模糊,以及数字鸿沟等问题。他提出,应通过能力建设、共享认知、负责任创新、透明措施与包容性对话,引导人工智能向安全、可控和普惠方向发展。

随后,与会专家围绕“迈向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治理”展开讨论,会议由CISS副主任肖茜主持,联合国裁军研究所(UNIDIR)研究员亚斯明·阿芬娜(Yasmin AFINA),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副教授、国际安全与和平研究中心副主任祁昊天,开放数据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卡勒姆·因弗拉里蒂(Calum INVERARITY),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唐新华,以及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秘书长、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姚旭参加小组讨论。讨论聚焦于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对国际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联合国在军事领域人工智能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国际社会如何构建共识框架和信任措施。与会专家认为,应通过共识框架、红线管理和持续对话,实现技术发展与安全治理平衡,降低共同风险。

在互动环节,现场百余位观众与嘉宾就开源人工智能的安全与隐私问题、国际合作与能力建设、数据治理与私营部门参与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嘉宾普遍表示,此次论坛为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治理与安全挑战提供了及时而开放的交流机会,期待未来继续推动相关对话与合作。

撰稿:徐瑞佳
审稿:刘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