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啟羊: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员,国际关系学系博士候选人
期刊简介:《圣安东尼国际评论》(St. Antony’s International Review,STAIR)是由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2005年。该刊聚焦于国际关系、外交、冲突研究、全球治理与安全政策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STAIR以学术性与政策相关性兼具著称,其文章通常结合理论探讨与现实政策分析,强调对当代国际秩序变化、外交机制及全球性挑战的反思与前瞻。本期以“新冷战?”为主题,聚焦当代国际安全体系在各领域出现的结构性问题。

牛啟羊和莱顿大学博士候选人Linda van der Horst合著了《驾驭多极格局:重新想象未来战略稳定框架的过程设计》(Navigating Multipolarity: Reimagining Process Design for Future Strategic Stability Frameworks)一文。
作者认为,冷战时期形成的军控与战略稳定理论,已无法适应当今国际安全环境的根本变化。随着世界从美苏主导的双极格局走向以美国、中国、俄罗斯为中心的多极体系,传统以数量平衡和核威慑为核心的军控模式正逐渐失效。中国的崛起、传统条约体系(如INF、ABM、New START)的崩解,以及人工智能、高超音速武器、太空与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旧有的稳定概念与操作逻辑都面临挑战。
作者归纳并回顾了军控理论的两大流派——“古典学派”和“改良学派”。古典学派强调危机稳定与军备竞赛稳定,主张通过可验证的双边条约维持核均势;改良学派则认为军控应服务于更广泛的政治与安全目标,如促进国家间信任、减少恐怖主义与扩散风险。文章指出,这两种理论都存在局限:古典学派仍假设世界处于稳定的双极结构,而改良学派虽然适应了后冷战的多元威胁,却忽略了大国竞争的回归,尤其未能以恰当的方式将中国纳入新的战略稳定讨论。
在外交实践层面,作者指出当下的军控外交陷入全面停滞。诸多多边机制(如NPT和P5进程)饱受批评,美俄对话冻结,中美缺乏军控经验,而中俄虽然政治上接近,但在核政策与态势上分歧明显。三方关系交织复杂,却缺乏任何系统性的战略稳定进程。同时,新兴与颠覆性技术正模糊核与常规的界限,增加了误判与升级的风险,而现有的外交与理论框架对此几乎无能为力。
在此背景下,作者提出一种新的研究与政策思路:将和平进程调解与冲突管理的“过程设计”(process design)理论引入军控领域。他们认为,与其继续纠结于是否能签署某种新条约,不如关注谈判与对话的结构、节奏和组织方式。借鉴和平谈判中的经验,作者提出五个关键过程变量:其一,时机(timing)——判断谈判何时“成熟”;其二,对话场域与调解者(dialogue setting and mediators)——考虑第三方斡旋或多轨并行的作用;其三,顺序设计(sequencing)——通过议题联动与阶段化谈判突破僵局;其四,外交编排(diplomatic orchestration)——协调一轨、一轨半与二轨之间的互动;其五,包容性(inclusivity)——引入非核国家、地区性核国家及科技企业,以反映新安全结构的多元性。
文章最后强调,面对多极化与科技竞争时代的复杂现实,军控应从“静态条约”转向“动态过程”,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未来的战略稳定框架应当是一个生态型、多轨道、跨学科的持续对话体系,其目标不仅是防止核战争或军备竞赛,更是通过创新的谈判结构与调解机制,为多极世界构建新的安全合作路径。

全文链接:https://stair.shox.bodleian.ox.ac.uk/STAIR/article/view/418/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