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举办第22期“战略清析论坛”,主题为“地缘政治视野下的中欧嬗变”。本次论坛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孔元,与谈人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王弘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宁雅。论坛由CISS助理研究员石岩主持。
孔元在讲座中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对“中欧”概念的形成与嬗变进行了梳理。他指出,狭义的“中欧”主要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即奥匈帝国的核心版图;更广义的中东欧则涵盖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等拉丁基督教传统国家,以及在中世纪深受西欧影响的乌克兰与罗马尼亚。
孔元强调,中欧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民族国家产生的历史背景中。一战结束后的民族划界并未消弭矛盾,反而使该地区长期处于民族化进程之中,少数民族与国族问题频发。其次,中欧国家长期生活在俄罗斯、奥地利和奥斯曼三大帝国的夹缝中,形成了强烈的小国生存焦虑,这种不安全感在政治实践中甚至演变为“政治歇斯底里”。再次,中欧的“居间性”地缘处境使其既难以完全融入西欧,又与东方大国保持一定张力,由此衍生出“连接西欧”、“堡垒”以及“建构中欧帝国”等多种政治思想分支。
在此基础上,孔元指出,大国竞争与民族自强共同塑造了中欧的现实政治逻辑。一方面,区域一体化与民粹主义、疑欧主义并存,波兰与匈牙利的政治取向尤其具有代表性;另一方面,“海间思想”与“三海倡议”折射出中欧国家在地缘战略上的想象与实践,从历史上的安全构想延伸至今日的数字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理念。
在与谈环节中,王弘毅指出,中欧研究在过去曾被边缘化,但在俄乌冲突背景下日益受到重视。他提出理解中欧的关键在于把握其“悲剧”“使命”“重建”和“新生”四条历史线索:从波兰复国与“海间方案”的安全焦虑,到当代区域倡议的诉求,中欧国家始终在大国夹缝中寻求自主空间。
宁雅则从更悠久的历史视角审视中欧的嬗变。他从罗马帝国时期的“文明”与“蛮族”分野开始回溯,谈及启蒙运动、冷战及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东欧”“中东欧”和“中欧”的叙事转变。他指出,中欧国家在民族认同之间的复杂平衡,显示出其在区域与国家身份之间的多重阻力。
在问答环节,现场听众围绕“中欧与西欧的分流起点”、“欧盟一体化与民族认同的冲突”、“北约东扩的动力”以及“中欧对中国的观感”等问题提问。主讲人和与谈人逐一回应,并结合帝国史与现实政治等多重维度展开深入讨论。
论坛最后,主持人石岩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撰稿:翟希源、黄宸暄 摄影:韩朕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