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海上安全:合作、秩序与规则”研讨会综述

2019-03-31 傅莹、阎学通、姚云竹

2019年3月29日至30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和中国南海研究院在海南博鳌联合举办“亚太海上安全:合作、秩序与规则”闭门研讨会,与会学者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等国。这是第一次有中、美、东盟国家学者共同参加的南海问题学术会议,重在澄清各方安全关切、进一步厘清南海局势的复杂脉络。会议主要围绕南海问题现状与解决出路展开讨论。

一、中方代表的观点

(一)“南海问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矛盾。一方面,中国与东盟直接争议方之间的分歧,本质上是涉及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海洋管辖权的争端。另一方面是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分歧,属于战略利益摩擦和地缘政治冲突,涉及到中国维护自身主权、主权权益以及追求与自身安全利益相适应的战略地位,与美国维系其亚太主导地位之间存在的矛盾。

(二)中国与东盟争端方的“南海问题”近两年明显缓和,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在中菲关系改善的背景下,随着“南海行为准则”(COC,以下简称“准则”)磋商的推进和中国-东盟海上合作的加深,南海局势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演进,但并不稳定。从长远来看,还是要靠坚持不懈地扩大海上合作积极面、完善建立信任措施,发展出一套区域安全对话与合作长效机制,促进亚太安全原则和框架的建设。

(三)美军在南海“航行自由行动”会增加南海海域及上空的不稳定风险。自2017年5月以来美军舰机以“航行自由行动”为名,多次进入中国西沙、南沙岛礁安全范围内活动,公开可计的已有15次,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美军在南海的这种“航行自由行动”不仅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反而呈现常态化、机制化趋势,进入中国岛礁12海里范围的次数越来越多。长此以往,两军舰机在南海海域及上空相遇的几率增加,管控难度越来越大,有升级为低烈度军事摩擦甚至局部冲突的危险。对此,双方不应一味相互指责,应跳出对对方战略意图的猜测和批判,通过“有意义的对话”,以建设性方式寻找化解两国战略利益碰撞的出路。

二、东盟国家学者的主要观点

(一)“准则”对地区安全秩序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准则”的磋商意味着正式启动在南海建立“基于规则的秩序”的尝试,旨在约束和引导区域国家以相互包容方式维护各自利益、照顾彼此关切、和平解决争议问题。同时,“准则”的达成也有利于东盟国家更好地影响大国竞争,有利于中国提升区域乃至国际形象和显示尊重规则的意愿。“准则”应成为指导地区国家践行通过对话谈判和平解决争端的“样板”。

(二)东南亚国家希望了解自己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中处于何种位置。有学者批评美国太过武断、强势,在南海搞“航行自由行动”的国际法依据并不完备,没有严格遵守“无害通过”的原则。也有学者担心多年辛苦搭建起来的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架构被架空。菲律宾学者说,菲作为美盟友,如果需要选边,未必自然选择美国。目前菲中关系相当好,菲在经济上对中国期望很高。在涉及安全问题上也需要美国澄清一些问题,比如,菲美《共同防御条约》是否适用于菲与别国因海上岛礁归属争端而发生的冲突等问题。

(三)东盟与中国之间有技术性合作的机会。东盟重视海上合作,组织内部和对外相关合作机制都在不断完善,不少还有重叠。中国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美国出台的“印太战略”也促使东盟更加关注和投入地区海上合作。本地区不乏各方共同面对的挑战,包括航行安全、海盗、海上恐怖袭击、人口贩卖、自然灾害预防和反应、海洋生态保护等问题,均与海上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有关,需要携手合作。

三、美方学者的观点

(一)美国不大可能降低“航行自由行动”的频率。“航行自由行动”是美国在南海军事存在的主要方式之一,旨在表明华盛顿不认同中国在南海的海洋主张。南海问题已成为美中竞争的象征,今后如何发展关系到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中美在南海军事竞争的前景是开放式的,既可能恶化成正面冲突,也可能导向对话协调。两国必须开展直接和有意义的对话,就敏感区域的“去军事化”问题交换意见,相互明确告知底线在哪里、弹性空间有多大。如果不能对“军事化”趋势加以限制,局势发展下去会很危险。

(二)美中之间达成协议与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达成协议同等重要。有学者认为,即便中国与东盟国家达成“准则”,其是否具备执行力,各相关方能否切实遵守,仍存在疑问。另外,也有人不相信“准则”能在三年内谈成,各方都有各自的利益考量。

四、一些共识性的建言

(一)营造良好合作氛围,以合作促理解、促稳定。现阶段可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突出海洋生态保护、资源共同开发,南海沿岸国可协商设立“共同休渔期”,商讨签署双多边渔业协定,开展海底天然气共同勘探开发,联合海上管理执法等。

(二)明确南海和亚太海上安全合作重点方向。初期突出三个主要领域:一是重要信息交换和地区安全治理经验交流;二是基于双边协议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多边法律框架实践建立信任措施;三是能力建设,加强海洋执法机构之间的合作。

(三)探讨“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理念。“基于规则的秩序”是一个各方不同程度均能接受、至少不公开相互排斥的概念,建立“基于规则的秩序”是包括中美在内各方都能接受的地区和全球安全治理理念,如能进行更充分、深入的讨论,明确基本原则,进而从技术层面入手设计行动路线图,这本身就是一个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的过程,对未来地区安全框架构建也有重要意义。各方似可就此加强对话交流,争取先确立一套共同安全原则,再发展出秩序要件,为逐步构建起包容开放、和平共存的新型地区安全架构提供基础。

(四)淡化区域事务中的战略竞争色彩。中美在南海和西太地区存在结构性矛盾,但也存在磋商和合作的可能性。当务之急是慎重处理在南海问题上的规则争议和战略摩擦,增强风险管控和危机处理能力。美国“印太战略”应减少军事结盟色彩,侧重经济竞争,甚至发展成为中国可以加入其中的经济联盟,可能有助于控制两国对立情绪的增长,与中国的“一带一路”之间也不是不可能形成某种相互妥协式的交汇,例如“一带一路”的有些大项目预研做得不充分,美国的咨询公司在此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中方可吸收它们参与。

 

附:与会专家名单

中方代表:

傅  莹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阎学通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姚云竹 中国军事科学协会高级顾问、退役少将

吴士存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

朱  锋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周  波 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安全中心主任

胡  波 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易显河 武汉大学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及国际法研究所首席专家、国际法教授

赵小卓 北京香山论坛秘书处办公室主任

外方代表:

理查德•威茨(RichardWeitz) 美国哈德逊研究所政治和军事分析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

史文(Michael D. Swaine)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黄靖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学术院长,学院教授

迈克•瓦提裘提斯(MichaelVatikiotis) 瑞士日内瓦人道对话中心亚洲区主任

尤素夫•瓦南迪(Jusuf Wanandi) 印尼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共同创建人、高级研究员,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理事

柯宗源(Kwa Chong Guan)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理事

高瑞连(Collin KohSwee Lean)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研究员


上一篇:傅莹参加“亚太海上安全:合作、秩序与规则”研讨会

下一篇:博鳌亚洲论坛南海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