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美中教育基金会(USCET)联合举办的第二届“Z世代青年对话:寻找我们的共同点”系列活动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3月29日北京时间早上8点-10点举行。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战略青年和清华大学学生中美人文交流协会承办。该系列活动旨在为中、美两国青年提供交流平台,鼓励双边青年在教育、气候、冲突解决、公共卫生等关键议题上交换意见,促进青年间的相互理解。第三次对话会议由美中教育基金会执行董事卢晓玫(Rosie Levine)主持,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实践教授罗伯特·萨特(Robert Sutter)出席并致辞。
本次会议的第二个环节聚焦公共卫生合作领域,特邀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西东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暨全球卫生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黄严忠,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晋继勇,围绕公共卫生领域的中美合作实践展开主题发言。
黄严忠教授结合自身主持“全球卫生治理圆桌论坛”的经历,分享了推动中美学者互访与联合研究的经验。他提到,通过搭建学术对话平台,两国专家得以在疫苗研发、传染病防控等议题上深化共识,为政策协调奠定基础。晋继勇教授则以耶鲁大学访学经历为例,讲述了如何突破语言与文化障碍,与外国学者建立信任与合作。
第三环节是各小组代表在集体会议上,基于第二次集体会议的内容,更新了当前项目的进展,详细介绍了研究背景、目标以及现阶段的成果,并听取了与会老师的指导意见。随后,各小组进入了讨论环节。
在汤蓓老师的指导下,公共卫生小组对上个月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初步设计了最后一次会议的展示方案。小组成员首先围绕健康指南的内容进行讨论,明确了手册的目标受众。在讨论中,有成员提出,手册应增加针对在美中国留学生的心理状态检测与应对方法,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此外,团队还深入探讨了如何提升最终展示的吸引力,并建议通过引入视频素材和数据可视化来增强展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汤老师与团队成员一致认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应放在问卷数据的深入分析上,并通过加强团队协作,尽快完成手册内容的撰写。
和平与冲突解决小组的成员们就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讨论,并明确了中美学者、专家和学生访谈计划。小组成员详细安排了邀请邮件的撰写、采访对象的分工以及时间节点,为后续的实地调研与视频制作做好充分准备。项目计划通过结合深度访谈与街头采访的形式,展示中美民间合作在解决全球性挑战中的潜力,增强公众对合作路径的认知。
教育小组确定了问卷调查主题为“中美历史教学现状与差异”,计划围绕公民权利运动、2008年金融危机、尼克松访华等十个重大中美历史事件展开,旨在了解中美学生对这些事件的理解和知识水平。此外,问卷还将涵盖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学生印象深刻的课堂活动、学习视角以及中美历史教育的差异等多个方面,力求全面、多角度地呈现中美历史教学的现状。为了广泛收集数据,小组计划在不同学校和背景中推广问卷,并进行分类分析,以深入了解中美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差异。接下来的几周内,小组成员将分发问卷、收集数据,并形成分析报告。在气候环境小组的讨论中,中方成员首先展示了过去一个月中方团队的阶段性成果,重点介绍了他们设计并制作的《清华大学生水电使用情况自评问卷》,旨在通过数据调研更深入地了解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水电使用习惯。随后,美方成员也就近期在美国高校进行的采访与调研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在听取了双方学生的工作进展后,项目指导教师詹妮弗·特纳(Jennifer Turner)教授与全体成员共同探讨并明确了接下来一个月的任务安排与分工。她强调,环境小组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提升公众对水电使用状况的认知,更在于唤起每个人对节能环保的责任感与行动力,使环保议题“可见、可感、可重视”,真正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