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第七届战略与安全国际论坛“全球秩序的重塑与未来路径的选择”进入第二议题讨论环节,主题为“中美关系:大交易是否可能?”。本场讨论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肖茜主持,与会嘉宾包括美国前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Susan A. Thornton)、欧洲知名外交政策专家迈克尔·瓦提裘提斯(Michael Vatikiotis)、CISS特约专家、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赵明昊,CISS特约专家、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高级专家余翔,以及美国史汀生中心东亚项目主任孙韵。学者们围绕中美关系的现状、挑战及未来合作可能性展开了深度对话。
主持人肖茜在开场中指出,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迷雾期”。特朗普政府上任已两月有余,但其对华政策框架仍不明朗。她抛出核心问题:若以特朗普时期“交易思维”为参考,中美是否可能通过务实合作达成战略平衡?
董云裳率先回应,以特朗普第一任期对华政策为切入点,强调当下蕴含的种种机遇。她回顾称,2017年特朗普上台初期,中美曾通过双方元首互动缓和紧张关系,甚至达成阶段性贸易协议,但随后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导致合作进程中断。当前特朗普2.0政府的对华政策虽未完全成形,但其“商人特质”可能将为务实谈判创造空间。她认为,若双方能聚焦共同利益领域,或可为长期竞争关系注入稳定性。
迈克尔·瓦提裘提斯从跨大西洋关系角度分析称,欧洲乐见中美探索“大交易”,但需警惕交易内容对地区安全的潜在影响。他指出,特朗普政府当前的优先事项是提振国内经济、巩固科技霸权,而中国核心诉求在于减少地缘政治压力。若中美在经贸、科技准入等领域达成妥协,美国或许能够默认中国在亚太地区扩大影响力,甚至放缓对台海局势的军事介入。他强调,这种“利益置换”虽能短期缓和矛盾,但需以不损害第三方利益为前提。在这一过程中,欧洲将密切关注中美谈判动向。
赵明昊表示,中美亟需在“竞合交织”的背景下重构双方互动模式,并提出未来三大合作方向。首先,在经贸投资领域化解美方对华“脱钩”矛盾,鼓励中企赴美设厂以创造就业,同时呼吁美方澄清投资审查政策边界。其次,借鉴中美近期在芬太尼治理上的协作经验,拓展司法、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议题对话。最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与治理方面,应在政府层面延续“AI对话机制”的同时,推动地方政府、企业及学术机构参与技术规则共建,避免“技术铁幕”。赵明昊特别强调“次国家合作”(sub-national cooperation)的潜力,例如中美城市间在绿色能源、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对口协作,可作为大国关系“减压阀”。
聚焦中美经贸结构性矛盾,余翔提出“以资本流动对冲贸易失衡”的创新方案。他认为,当前中美均面临经济转型压力,美国需缩减贸易逆差与财政赤字,中国则需稳定外贸与资本安全。“可尝试设立‘中美经贸互惠基金’,中方首期注资300亿美元于美国市场,条件是美国在关键地缘议题上尊重中国核心关切。”他解释,此举既能通过资本项目抵消部分贸易逆差,又能为后续技术合作奠定互信基础。若初期合作顺利,基金可拓展至制造业、高科技联合投资,形成“利益捆绑式”合作框架。
最后,孙韵总结称,中美关系正经历“深度转型”。悲观论调虽盛行,但两国经济社会的深层联结决定了“完全脱钩”不可行。她指出,特朗普政府若将中国视为“系统性对手”,需清醒认识三个现实。第一,中国市场规模与供应链地位难以替代。第二,美国盟友体系在经贸议题上对华依赖度持续上升。第三,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仍需中美协调领导力。她呼吁中美双方以“大交易”思维超越短期摩擦,在维护各自红线的基础上,探索“竞合边界管理”的新范式。
整场讨论中,学者们虽对“大交易”的具体路径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认同“管控冲突、扩大合作面”是当前最现实的选择,务实对话方能破局。主持人肖茜在会议最后表示,中美关系的复杂性要求双方以更灵活、多层次的方式推进互动,而即将到来的APEC峰会、G20等多边场合或为“试探性接触”提供契机。
第七届战略与安全国际论坛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主办,系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战略对话平台之一。本届论坛以“全球秩序的重塑与未来路径的选择”为主题,汇聚来自60余国的政要、学者及行业领袖,下设12场专题讨论,涵盖大国博弈、技术治理、气候金融等前沿议题,为推动跨领域、跨意识形态的务实对话与全球治理提供多元化解题思路。
本文2025年3月25日首发于“中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