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7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与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第9期战略与安全周末论坛—— “美军南海行动与南海形势”线上学术研讨会。
会议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姚云竹、研究员安刚、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共同主持。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陈小工、张沱生、研究员达巍、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南京大学南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锋、《现代舰船》主编崔轶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祁昊天、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晨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陈永等18位专家学者参会。
会议围绕3月28日“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SCSPI)发布的《2019年美军南海军事活动不完全报告》(附链接)展开评议,并对美军南海行动趋势及影响进行了深度讨论。
与会专家认为,《2019年美军南海军事活动不完全报告》是SCSPI成员根据美国军方开源信息整理而成,SCSPI成员持续跟踪美军在南海地区大型水面舰艇、水下核潜艇力量、海岸警卫队等部署情况、大型军演和军事援助等情况。报告坚持挖掘开源数据信息和客观态势分析,用数据和图像说话,在国内外取得较好反响。
| SCSPI《2019年美军南海军事活动不完全报告》
专家们指出,近年来,美军在南海地区针对中国军事行动的频次明显提升。2010年以来,美军在南海的前沿部署、抵近侦察和“航行自由行动”等活动均呈一个快速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18年以来,各种动作空前。10余年来,抵近侦察活动增加了2倍,军舰前沿存在增加了60%,“航行自由行动”、“轰炸机持续存在”等项目更是力度空前。这种趋势不会停止,未来只会越来越强。
| 2019年美海军在南海诸岛邻近水域或领海实施“航行自由行动”情况表
尽管美军在南海活动的冒险性和激进程度均有较大加强,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短期内,美军未来在南海军力投入不会大幅增加。美国防部对欧洲方向专项的拨款高于印太方向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也会影响美国下一阶段的军事动员。但美仍十分看重在亚太军事行动能力的保持,“罗斯福号”舰长被解职就是这一逻辑的体现。此外,美在亚太的主要盟友不愿意与中国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大部分国家不愿意在中美军事竞争中“选边站”,美国与盟国的防务关系中也不包括直接参与或支援美军在南海的军事行动义务,如菲律宾已明确拒绝卷入中美在南海的可能冲突。
| 2020年3月份,美军“罗斯福”号航母与“美国”号两栖攻击舰、“绿洲”号两栖船坞登陆舰以及3艘护卫舰艇合影。(图源:美国海军)
部分专家认为,中美在南海地区战略相持的局面已初步形成,美军视南海军事活动为落实军事领域对华竞争的重要内容。今后美军在南海对中国采取的战略将主要以遏制战略及推回战略为主,并将寻求对南海的包围性部署,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防务伙伴关系。未来中美能否在海上和平共存取决于三个决定性因素:一是双方能否就西太平洋力量对比和战略格局达成共识;二是双方能否尽可能排除第三方因素干扰;三是中美能否在海上形成一套共同的行为准则,针对南海军事活动明确必要的边界。当前,在竞争的同时,双方仍有必要加强危机预防及管控。
“战略与安全周末论坛”是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的品牌论坛,定期围绕战略与安全领域热点话题,邀请国内各领域专家学者进行研讨。此前涉及的议题包括中美关系、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一带一路”、中国国际形象与国际传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