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月11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在美国参加了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组织的年度“中国力量研讨会”。本次活动是由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三个涉华研究项目联合举办。达巍与7位中国学者一同赴美参会。年度论坛以辩论会形势举行,共举行四场辩论,达巍与美国欧亚集团高级主管华自强(Rick Waters)围绕特朗普二任中美关系的走向进行了辩论。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力量项目主任林洋(Bonny Lin)主持了讨论。辩论会视频链接https://chinapower.csis.org/chinas-power-up-for-debate-2025/
中美专家达巍(中)和华自强(右)就中美关系发展轨迹进行辩论 中评社记者 余东晖摄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中国实力项目”11日举行2025年中国议题辩论会,其中一个辩题是“在特朗普第二任政府下,美中关系将保持与拜登政府时基本相似的发展轨迹”。双方从不同侧面论证美中关系之变。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表示,虽然从总体看,中美关系大的结构依然存在,变化会非常缓慢,但毕竟每个政府是非常不同的,同一个政府的每年也会有不同。他预期,未来四年中美关系演进轨迹将会与过去四年非常不同。
达巍提出此判断是基于三大理由:第一,整个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特朗普第二次胜选向世界发出了明确信号:美国领导的自由主义秩序的终结。整个世界朝经济上更加民族主义,政治和安全上更加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美国政府的对华策略发生变化。拜登政府对华是“竞争加管理”,即追求可管控的竞争,而特朗普政府将是“交易或对抗”。这是一种范式的变化。
达巍表示,特朗普第二任中美双边关系的开局不像人们原先预期的那么悲观,但未来可能面临不同的情形:一种是双方达成协议,但执行过程有困难,双边关系相对稳定;另一种是双方没能达成协议,人们将看到更多对抗。不管哪种情形,形势都会是动荡的。
第三,中国也发生了变化。中国在评估和应对特朗普对华政策时已经因实力和信心而变得更加平和。中国正专注于自身经济的改善发展;美国的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趋势并非一夜发生,其主要目标并非中国而是美国自己;中国对自己经济韧性和创新能力有更强信心。
达巍指出,北京的基本态度是,如果特朗普政府愿意与中方达成协议,中方会很愿意这么做;如果特朗普政府倾向于对华采取更对抗性手法,中方可能会避免采取针锋相对的手法,而转向世界其它地方,加强与欧洲、中东和东盟的关系。他承认,中美关系不排除出现极端情形的可能性,虽然他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
美国欧亚集团中国事务主任华自强(Rick Waters)指出,从奥巴马政府后期开始,美国对华战略思维开始发生变化,美国对华战略的拐点出现于2017年,表现在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并在2023年拜登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得以承继,即把中国当作主要战略竞争对手。
华自强表示,美国不同政府对华战术手法的变化是战略变化累积的结果。尽管对华战术手法有争论,但战略前提是一致的:我们正在进入美中竞争的决定性的十年。
曾任拜登政府副助理国务卿、“中国屋”负责人的华自强认为,拜登政府的结盟策略在特朗普第二任的早期依然存在,这从前几天的美日联合声明看得出来,但其持久性将遭遇特朗普重置全球经贸体系行为的检验。不过从战略角度看,他相信美国的盟友关系将继续发展,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加强自身产业基础等计划也仍在进行之中。
华自强表示,即便在战术层面上,特朗普与拜登也有某种连续性,比如将规则制定过程作为战略竞争的工具;比如两位总统都重视与中国开展领导人外交。
尽管华自强称两位总统对华策略的相似性多于不同性,但他承认,特朗普第二任与拜登政府的具体政策确有许多不同,包括拜登强调产业投资,而特朗普强调去规则化和税收特权。
在战略方面,华自强表示,虽然美国存在所谓对华政策的两党共识,但对于美中战略竞争的终局,美国的势力范围应该包含哪里等重要问题的辩论仍在进行,尚未有共识。
华自强提出了美中关系出现极端情形的可能性--有管理的竞争受侵蚀,美中关系发展成为无管理的竞争对抗。如果贸易紧张外溢到一些中方认定的红线问题,则美中关系轨迹会完全不同。
本文2025年2月13日首发于“中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