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S孙成昊在布鲁金斯学会合著刊文

2025-02-10

2025年2月7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副研究员孙成昊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陈思尧合著评论文章《TikTok风波揭示中美关系的哪些深层逻辑?》(What does the TikTok Saga Reveal about China-U.S. Relations?)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官网刊发。文章聚焦三个议题:如何解读美国针对TikTok政策的战略动机?TikTok在美前景有哪些可能走向?相关论述如何体现中美之间的复杂关系?现将主要观点摘译如下。

0ed703664512b12d162888161751d1c1.png


小红书“难民”:用户迁移折射技术治理困局

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推行TikTok禁令,导致大量用户涌向小红书,形成“TikTok难民潮”。这一现象凸显地缘政治与数字化进程交织:一方面,美方将技术平台安全化,加剧全球技术竞争;另一方面,用户跨平台迁移反映数字空间流动性,但也暴露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及内容合规等难题。


中国视角:多维解读与战略反思

官方层面,中国外交部与商务部多次指出,美方以“国家安全”为名行保护主义之实,违背公平竞争原则,损害国际贸易规则。中方批评美方滥用“长臂管辖”,实则体现美方护持技术霸权的焦虑。 

企业层面,TikTok禁令的本质是科技民族主义与经济保护主义的集中爆发,面对这一趋势,中国企业将思考如何强化合规策略、风险分散机制及本地化运营。

学界层面,一些学者认为,TikTok事件是中美“科技新冷战”缩影,其核心在于数字规则制定权争夺。美方“全政府-全社会” 对华竞争策略,可能加速全球数字经济碎片化与数据本地化趋势。此外,TikTok作为用户驱动型的舆论平台引发监管警惕,禁令暴露美国对数据资源的保护主义立场。

舆论层面,中国部分年轻一代在社交媒体上对TikTok在禁令生效前下线的“先发制人”举措评价为“硬刚”,视其为维护国家尊严之举;一些年长者则将此与历史上西方压制新兴力量的案例类比,批判美国霸权逻辑。


“宽限期”下的脆弱平衡

特朗普政府近期宣布将TikTok禁令推迟,表面释放缓和信号。但此举更多出于短期政治、经济考量,而非对华政策的根本性调整。一方面应当肯定美方暂缓“安全化叙事”的战术性降级,另一方面中美在技术博弈、地缘战略及意识形态上的结构性矛盾未消,“缓和期”具有脆弱性。


未来情景:四种潜在走向

一是强制出售。美方要求字节跳动剥离TikTok美国业务,但此举侵犯企业主权,且可能因涉及技术出口管制遭否决。 

二是合资运营。美企与字节跳动成立合资公司,共享股权。该方案暂未获认可,但被视为美方暂缓“安全化叙事”的信号。 

三是全面封禁。TikTok退出美国市场,或引发反制措施,同时推动字节跳动深化“全球南方”布局。 

四是政策逆转。美方撤销禁令,但鉴于两党对华强硬共识,此情景可能性较低,若实现或为中美双边对话提供有限窗口。


相关启示

TikTok事件已超越商业范畴,体现地缘政治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力,其结局不仅关乎企业,更将检验中美能否在战略博弈中找到平衡点。若美方持续将技术工具“武器化”,或将加速全球科技体系“二元化”;反之,若双方管控分歧,或为复杂的双边关系开拓接触空间。

上一篇:傅莹: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应超越地缘政治

下一篇:CISS新春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