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青年读书会第四期|《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2)

2021-04-26

2021年4月17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举办第四期战略青年读书会。本次活动的阅读内容为《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第二章《同盟与局部战争:抗美援朝》和第三章《军事—外交之战:东南沿海作战暨“炮击金门”》。来自牛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清华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院校的12位战略青年成员通过线上方式参与了本次读书会。本次活动由《参考消息》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军事编辑马骐騑老师担任领读人,战略青年成员崔元睿主持。

1619488922895068086.jpg

针对阅读内容,领读人提出了四个思考方向:

(1)中国在1950-1958年期间,实施或参与军事行为的决策产生机制,以及在上述决策实践中,政治领导人的“军事专业主义”对决策产生的影响;

(2)中国参与朝鲜战事和实施东南沿海作战的核心目标/动机是什么,这一目标在决策层的战争经验习得过程中的演进机制如何;

(3)在朝鲜战争和东南沿海作战中,同盟关系对中国的军事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存在驱动和型塑;如果存在,是如何存在的;如果不存在,又为何淡化为非显著因素;

(4)在从朝鲜战争到炮击金门作战的局部战争行为中,中国是如何运用军事手段/军事干预行为实践自身的战略目标的,这一习得过程对此后的历史发展存在什么影响?

微信图片_20210427100219.jpg

马骐騑在领读环节首先分享了对研读内容所涉历史事件的思考。他指出,朝鲜战争中的战略互动塑造了此后数十年内东亚-东南亚地区冷战战略态势和各主要参与方的行为与决策判断基准。对中国决策者而言,朝鲜战争和嗣后的东南沿海作战经验,推动其对周边地区的干预和小盟国革命的支持,并促进其“安全边界”意识形成。这些互动行为也折射了中国共产党对同盟关系效力和义务的认知。领读人还同参会的“战略青年”成员探讨了军事专业主义因素在不同类型的政治体制以及不同代际/属性的政治决策者中发生作用的机制差异。

随后,三位战略青年成员依次就阅读内容进行主题发言。李星原首先概述了抗美援朝战略决策四个阶段的内容和特征,并从“胜利的虚实”和“战略的得失”两个角度总结了自己的读书体会;最后,结合《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中论及的“取舍的艺术”,认为“受到同盟牵制的国家或许很难做出明智的取舍”。徐睿迪将抗美援朝划分为五个阶段,就抗美援朝时期中国军事计划形成的意义、中国的战略原则、战略方针和军事计划的转变等内容进行了分享。崔元睿结合对抗美援朝“出而不战”方案的讨论、“边打边谈”策略应用和和炮击金门的防御特质,总结出不同时期军事行动目标的重点,随后分析了不同时期影响军事决策的主要因素,包括领导人对“安全(security/safety)”的多层理解、联盟信任关系和战略心态等。

马骐騑和吴迪博士围绕思考题,对战略青年的发言逐一进行了点评。在自由讨论环节,领读人同参会的战略青年就同盟可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从朝鲜战事的决策进程折射出的各方的战略误判和半岛战事与台海安全态势互动关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1619488954237074441.jpg

战略青年读书会通过组织战略青年深入阅读和讨论战略史、战略理论相关书籍,在阅读中提升战略意识,培养思考国际问题时的战略思维。战略青年项目是面向国际问题领域的青年学生和青年专业从业者的研究交流组织,作为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指导下的专门项目运行,由青年自主组织,通过讲座、研讨会、圆桌及年度大型论坛等多样形式,培养有战略眼光、有国际视野,能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青年学生和学者,推荐并资助其中的优秀人员去国际论坛学习、观摩和发言,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撰稿人:贾希铭

上一篇:【战略与安全大讲堂第8讲】|与英国前外长米利班德共话人道主义援助和全球责任

下一篇:章百家做客战略与安全大讲堂 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历史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