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出席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线上研讨会

2020-05-16

1589771806636078994.png

1589771837997076542.png

2020年5月14日,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举办主题为“面对美中对抗的欧洲”的线上研讨会。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应邀出席并做主旨发言。28名柏林外交政策届的高级官员和智库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傅莹在发言中说,抗击新冠疫情是一场人类为保卫生命安全同看不见的敌人进行的艰难较量,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开展真正意义的全球合作是国际社会抗击疫情的普遍诉求。中国与世界多国紧密合作,共同抗疫。

傅莹分析了目前中美关系不断恶化、气氛日益紧张的原因,认为美国国内的强硬势力不希望双方开展抗疫合作打乱其布下的对华战略竞争议程,极力制造污名化中国的舆论,并借机强化竞争。现在疫情在美国与选情相叠加,“中国问题”裹挟其中,中国成为共和、民主两党政争赛场上的“球”,中美之间的气氛被毒化。

傅莹说,中美关系仍在漂流,距离相互进行有限可控竞争、同时在多领域开展合作的相对合理的“竞合”前景越来越远,离恶性对抗甚至冲突的前景越来越近,双方需要尽快采取行动加以管制,争取使两国关系回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基于稳定、协调、合作的关系状态,不能任由目前趋势发展下去。

傅莹说,两国能否在现存国际体系内解决彼此分歧至关重要。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都不愿看到因中美对抗而被迫选边站队。中欧可以在贸易、改革等多领域放下政治偏见,听取专业意见,积极推进彼此合作。作为美国的盟友和中国的贸易伙伴,欧洲可以在避免中美脱钩问题上做出努力,帮助两国走出当前关系僵持与恶化的现状。

在全球抗疫合作方面,傅莹认为中国、美国和欧洲都需要在信任的基础上扩大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需要共同支持发展中国家防疫抗疫,防止更大规模的扩散;需要在疫苗和特效药的研发、生产和分发上尽快开展合作,成果开源,全球共享。

演讲后,傅莹与出席的学者和政要交流,回答了相关问题。德方人士提出的主要问题有:疫情是否会成为多边合作的机会?中国是否一定支持全球合作?在当前的疫苗研发中,中国是否能成为第一个推动疫苗进展开源的国家,或做出相关政治承诺?本次疫情给世界最大的教训是什么?等等。傅莹重申了中国对多边主义和国家间合作的积极态度,强调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全球化与和平的外部环境,没有动机制造对抗和冲突。在疫苗研发方面,傅莹表示应让专业人员发挥作用,而不是任由政治上的敌视氛围影响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回顾本次新冠疫情,傅莹指出需要细致的科学研究和卫生教育,疫情之后人们面对传染病应当更敏感且反应更快。

科尔伯基金会是由德国企业家和慈善家库尔特·科尔伯(Kurt A.Körber)于1959年创建的独立智库,致力于服务公共利益,关注议题包括国际对话、科学创新、教育等。科尔伯基金会在促进中欧相互了解和理解方面持续做出了努力和贡献。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曾受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

科尔伯基金会与德国外交部共同合作,创办了柏林外交政策论坛(Berlin Foreign Policy Forum)。论坛每年邀请约250位重要的政客、政府代表、学者和记者们参与讨论德国和欧洲面临的核心外交政策议题,为政府提供政策选项。2017年12月,傅莹应邀出席论坛并参加题为“东北亚处于危机边缘吗?——朝鲜核危机”的辩论。


上一篇:中美医疗专家共议中美合作应对疫情

下一篇:傅莹:新冠病毒疫情之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