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栏目自2021年底启动以来,已刊登五十余篇稿件,欢迎各位作者2023年继续来稿!(详细征稿要求和稿酬见:《美国观察》长期征稿启事)
2023年1月9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举办首届战略青年(CISS Youth)“一年一度美观大会”。50余位战略青年、《美国观察》作者与中心研究员、《美国观察》栏目学术委员等9位专家老师共同回顾总结《美国观察》栏目2022年度的成果,以“2022年与美国相关最有意思的一件事”为主题,就美国政治、外交、全球治理和安全等议题展开讨论,并为栏目优秀稿件颁奖。以下为“外交”一节的会议纪要。
“
青年观点
葛泽坤
第二届战略青年、复旦大学博士生
联合盟伴的太平洋岛国战略
纵观美国联合盟伴的太平洋岛国战略,可以从特征、机制抓手和前景三方面切入分析。
首先,美国太平洋岛国战略具有五大显著特征。一是明确置于印太战略的框架之下,二是呈现出鲜明的“全政府”模式特性,三是蕴含浓厚的军事色彩,四是植根于大国战略竞争并凸显中国因素,五是具有浓厚的集团对抗色彩。
其次,美国太平洋岛国战略的推进主要依靠“五四三二一”阵势。一是美国自身在太平洋岛国地区的政策部署,二是美日双边的协同推进,三是美日韩三边协同推进、四是以四方安全机制(QUAD)为代表的美日印澳四边协同与合作,五是美、日、英、澳、新“蓝色太平洋伙伴倡议”(PBP)。
展望未来,美国将以“海洋领域意识”(Marine Domain Awareness, MDA)倡议为抓手,继续积极推进针对太平洋岛国地区“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政策部署。美国同盟友与伙伴着力与诸岛国分享“追踪未识别捕鱼船队的新型卫星技术”,做出所谓“与盟友和伙伴同太平洋岛国进行接触与合作之时,在每一阶段均接受岛国引领和指导”的名义承诺,并将自身的太平洋岛国战略对接太平洋岛国论坛“蓝色太平洋大陆2050战略”的优先事项,刻意挑选“非法、非报备且不受监管的渔业”(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UUF)这一事关太平洋岛国核心利益且自身与岛国间争议相对较小的领域作为突破口,以维护南太岛国的海洋主权、捍卫岛国的专属经济区权益为名义,将打击IUU渔业与守卫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相挂钩。美国还凭借与太平洋岛国签订的《登船人员执法协议》,积极部署海岸警卫队的舰艇“帮助”军力弱小的小岛屿国家“巡逻、守卫海疆”。
本质上看,美国的此类行为是在强化自身在太平洋岛国地区的军事存在,对中国在该区域的军事与非军事行为进行通盘监控,更肆意挑起中国与南太岛国间的冲突与纠纷,不负责任地加剧地缘对抗。
李星原
第一届战略青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
拜登政府的发展中国家“小集团外交”
2022年,拜登召开了一系列和发展中国家有关且看点十足的峰会。5月举行“东盟峰会”,看点在于同期宣布了“印太经济框架”。6月举行第九届美洲峰会,看点在于美国作为主办国以意识形态划线而未邀请古巴和委内瑞拉等国,这种单方面行为引发美洲大国墨西哥抵制并拒绝参会。7月举行中东四方峰会,看点在于I2U2和QUAD的讨论。9月首次举行“美国-太平洋岛国峰会”,看点在于盟伴协调。12月举行“美非峰会”,更是有三大看点:一是此次高级别会议似乎旨在弥补特朗普时期对非重视度的不足,拜登以一次在美国举办的高级别会议为途径匆忙补漏;二是布林肯8月对非洲大国、金砖成员南非和钴矿大国刚果等非洲三国的访问作为峰会背景值得关注,其本质是资源和价值链重塑问题;三是具体效果远低于预期,《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作为美国对非援助基础框架即将在2025年再次到期,而对于气候、能源问题,特别是天然气这一“过渡性能源”等问题的实质性讨论却十分有限。
纵观2022年拜登政府的发展中国家“小集团外交”,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其一是“峰会”性质本身。峰会是各国政府首脑或元首层级的人物或者部长级别官员参加的会议,所讨论问题达成共识的可能性较大、未来执行更有保障。召开峰会在许多情况下还标志着对话逐渐走向正式化、规范化和机制化。发展中国家在2022年的峰会中所占比重相较2021年明显上升,可见拜登政府对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力度大,高调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往。这一特征在2021年几乎并不具备。拜登政府在2021年将塑造中国周边安全局势作为重中之重,而在2022年则着墨于重构价值链和进行地缘经济部署。
其二是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家间综合竞争使纯经济议题有外溢为政治和地缘问题的危险,经济壁垒高筑将加速世界落入“新冷战”“经济冷战”“经济脱钩”的话语陷阱。经济安全正在取代市场逻辑,“逆全球化”和“小集团”盛行,“去经济化”在降低经贸在国际关系中的比重和地位。正是疫情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困境,推动“经济安全”出现并使“安全”侵蚀“经济”的命题获得市场。如果安全领域美国在塑造中国周边环境,那么经济领域美国则在重塑中国赖以依存的世界市场。美国对世界市场重塑的手段符合美国人眼中中国构筑世界市场的两个特征,一个是中国特别注重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另一个是美国人对中国单方面在亚欧大陆构建起另一个经济体系的恐惧。
其三是“脆弱国家”问题。新美国安全中心在9月发布的报告《有竞争力的互联互通——制定跨大西洋伙伴应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方案》中提出,“脆弱国家更容易选择向北京寻求低成本投资,而经济韧性较强的国家更容易寻求高质量的欧美投资”,此处“脆弱国家”主要指代的是塞尔维亚及欧债危机后的希腊,但报告中的论调意味着美国内部存在一种声音,即进一步加大对“脆弱国家”和“战略支点国家”的投资,并着重抹黑中国投资项目的所谓“低质量”。
王尧池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
美国商界“亲华派”的态度转变:问题与前景
经济一直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但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理应维护和捍卫中美关系的“亲华”企业却采取了消极态度应对,其态度和举措的变化动因和发展前景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
美国商界“亲华派”态度转变的原因有三。一是自身利益受损造成的厌华情绪。“亲华派”不仅认为中国在监管执法、政策偏向等方面不够完善,使其在经商环境方面受到了不公平竞争,还认为中国不应再享受发展中国家地位并应取消非关税壁垒,进而希望“以压促变”。二是美国国内政治结构因素。两党都有意疏远商界中的“国际派”,通过将关税问题政治化来拉拢蓝领阶层,这一政治结构转变使得“亲华派”的游说收效甚微。三是中美经贸关系变化。鉴于美国企业的技术优势渐小和中美双边投资逆转,“亲华派”对中国怨言日渐增多、态度消极化趋向增强。
展望未来,美国商界“亲华派”的态度变动受到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是中美的经济政策能否转变。中国在克服地方主义和营造更加开放与公平的经商环境上的政策成效,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能否转向宽松、明晰,将成为影响“亲华派”态度的重要因素。二是对华整体战略和中美关系。国家的政治和安全利益会压倒国家内部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商界的态度与言行往往需要符合国家利益。
王叶湑
第二届战略青年、外交学院硕士生
美欧《通胀削减法案》之争
美欧围绕《通胀削减法案》的一系列互动与争端是研究跨大西洋关系的一个生动案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争论时间长,并将持续产生波及效果。自2022年9月起,美欧就这一问题持续互动、协调和摩擦,期间出现多次转折和进退。这一问题在12月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第三次会议中也是讨论重点,或将成为自空客—波音争端后,美欧经济关系中的又一心结。尽管目前美国已承诺欧洲企业能够获得豁免,但这只是临时解决方案,该法案条款仍规定电动汽车企业只有迁往美国或参加美方集成供应链才能在2025年后继续获得美国补贴。
二是各方观点不同,充分折射跨大西洋两岸对世界经贸秩序未来构想的差异,及欧盟成员国对美关系距离的差异。从美欧双方看,经贸问题上,美国更主张“补贴”,并鼓励欧盟模仿美国推出自己的补贴政策,但欧洲大部分国家主张“自由竞争”。美国此举是企图将经济问题泛安全化、阵营化。气候变化问题上,欧洲盟友本应对美国努力兑现其脱碳保证而感到满意,但欧洲现在却成为美国气变行动最大的反对者。由此,美欧双方及欧盟内部各国对于自由市场、企业发展前景和脱碳目标这三个议题目标的优先级排序,是一个值得思考、亟待厘清的问题。
从欧盟内部来看,经数月更迭,曾一度在欧盟被视为政治正确的“自由市场”意见渐占下风。起初,德国并不同意法国所推崇的补贴方案与“购买欧洲法”(buy Europe),奥地利、荷兰和瑞典等“节俭国家”也不愿为此承担更多债务。但经多次谈判协商后,尤其是年底欧盟众多会议讨论后,各方态度出现变化,欧洲主权基金方案现已初步成型,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于1月17日宣布绿色新政产业计划(Green Deal Industrial Plan),德国财政部长哈贝克也表示德国已开始国内产业补贴政策和刺激投资政策。
三是该争端关联议题较多,乌克兰危机、中美博弈等复杂背景下,已产生“连带”影响。第一,此次争端在美欧之间打下楔子,甚至导致部分欧洲盟友对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角色的看法发生转变。在欧洲能源价格高企、通胀率不下的背景下,美国“抓住时机”释放补贴与投资政策,使欧洲面临其全部绿色科技、汽车行业迁往美国的直接风险,甚至可能让欧洲出现“去工业化”。11月下旬,欧洲多名官员都发出类似于“美国从战争中获益”的表述,这对于跨大西洋关系而言是危险信号。
第二,包括削减通胀法案在内的多项经济措施均是拜登政府“围堵”中国的政策工具,但美国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安全逻辑无法被欧盟全盘接受。中国在原材料供应等供应链部分环节具有主导地位,这种角色将在未来保持一定韧性,且虽然美国希望将中国排除在外,却难以为欧洲盟友提供多元替代选择。目前,美国对欧洲的外交姿态和产业政策间的差距较大,使欧洲产生美国“言胜于行”的心理不适感。
余启彦
爱丁堡大学本科生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后续影响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颁布引发众多国家的担忧和质疑,日本、韩国、英国、欧盟四方的反应及其与美国的互动协调在其中尤具代表性。
一方面,从政府到行业协会,日、韩、欧、英普遍表达担忧,但力度不一。早在9月10日,日本与美国进行部长级谈话时就已提出担忧,韩国在美韩领导人会面时也曾提及这一问题,欧洲最显著的动作是12月1日马克龙当面且高调地向拜登表达对法案的质疑,英国则很晚才由国际贸易大臣向美国贸易代表致信表达质疑。总体上,日韩反应较为务实,欧盟最为猛烈,英国最为迟缓。尽管四国都曾表示要将美国上诉到世界贸易组织,但最终没有“撕破脸”。
另一方面,美国对四方的回应不一致。对于韩国的抗议,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向韩国总理保证,韩电池供应链不会受到法案的惩罚性影响,法案大部分内容集中于整车补贴,电池供应链本身则并非法案补贴重点。对于日本和英国的抗议,美国未做出实质性回应。而对于欧盟的抗议,拜登则为避免西方的分裂作出了最大妥协,承诺蒋调整法案使欧盟更容易地参与美国的补贴计划。
通过对美国不同反应的对比,不仅可以看出拜登政府对盟友重要程度的排序,还能看出美国暂时无法脱离哪些国家的供应链。但是,美国与其盟友之间的协调必然会加强其对中国的围追堵截和施压力度,中国应对此保持警惕。
邹琰宁
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生
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美欧紧密关系背后的裂痕
乌克兰危机升级之后,美欧协调极为密切。但随着危机进入“消耗战”阶段,美欧之间也出现了一些裂痕,目前裂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能源方面,主要表现在能源供应链调整和战略独立之间的矛盾。危机升级后,欧盟大幅减少自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并寻求新的进口替代来源,而美国页岩油和页岩气资源储量丰富,开采技术也已成熟,且早已觊觎广阔的欧盟市场,因而双方在能源供应问题上呈现更强劲的互补关系。危机发生以来,美国不断增加对欧液化天然气出口,合作建设天然气配套设施并制定相应监管框架,还加强在可再生能源上的合作。但对欧而言,增加对美依赖将使其供应和价格稳定性更多受到市场波动和地缘政治冲击,未来谋求战略自主会更加困难。
二是经贸方面,主要表现在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美欧关系的严峻挑战。根据该法案,美国政府拟提供高额补贴以支持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等多行业的生产和投资,但其中多项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仅面向美国本土企业或在美运营的企业,这将使美国本土产业获得不对称优势。为此,欧洲制造业巨头为保住美国市场可能将在欧洲的生产研发及资金转移到美国。从战略角度看,美国将立法作为“楔子”,使欧洲各国陷入“补贴竞争”的困境,这将激化欧洲内部冲突、弱化其产业基础、导致其出现战略透支。未来,美欧围绕产业政策的利益之争将会持续,乌克兰危机给美欧带来的所谓关系“红利”还能维持多久、是否遭到严重反噬,值得拭目以待。
“
专家评论
孔元 | 中国社科院欧洲所副研究员
纵观六位同学的发言,可以大致概括出拜登政府政策的四个特点。一是内外发展不协调。从对《通胀削减法案》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美国内外之间的张力依然明显。二是美国盟友体系、价值观外交与现实主义的利益外交之间存在张力。拜登政府不论是在欧洲,还是在“印太”,都在以意识形态为线来寻找盟伴,这一行为可能会有碍于维护美国核心利益。三是美国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张力。随着美国向更加综合、更加协调的外交战略发展,二者间的张力将更加明显,这可能使推动中美友好和发展中美经贸往来的声音进一步受到打压。四是所有问题都与中国相关。拜登政府的各种政策都暗合特朗普提出的“大国竞争”口号,而其核心就是中国。
此外,围绕各位同学发言,可以进一步对以下问题展开思考。一是关于《通胀削减法案》,美国究竟如何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实现通胀削减?积极财政政策和美联储加息之间的矛盾又该如何解决?二是在中美结构性博弈的环境之下,尤其是在美国政府将对华竞争放在政策首位的背景下,美国商界“亲华派”究竟还剩下多少自主空间?三是李星原发言所提到的麦金德和斯皮克曼思想更多在地缘政治学中探讨,而地缘经济学本身的发展谱系又是怎样的?四是关于美对太平洋岛国政策,各岛国在美国印太战略框架中究竟处于何种位置?
孙成昊 |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葛泽坤围绕“美国的太平洋岛国战略”的研究具有强时效性,特别是鉴于学术界一般将“五”概括为“五眼联盟”,而发言同学对“五”的定义很有新意。
李星原围绕“拜登政府的发展中国家峰会外交”所作发言可进一步延展,可继续思考各分析角度间的关系是什么,行文时如何连接及其未来发展情况。
对于王尧池就“美国商界‘亲华派’态度转变”所作发言,美国商界对华态度是否始终是铁板一块还是有分裂值得研究。根据自身观察,目前在华美国企业仍对中国有所期待、不愿放弃中国市场,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或需更多一手材料和数据。
王叶湑、余启彦、邹琰宁围绕美欧关系与《通胀削减法案》所作发言需要更多思考两个背景。一是如何看待危机延宕背景下的美欧争端?乌克兰危机虽拉近了美欧关系,但美欧间固有矛盾是否并未因为危机而消失?二是如何看待美欧关系长期进程中的此次美欧争端?如何判断此次争议对美欧同盟关系的冲击及其限度?美国所推行的对华“投资、联盟和竞争”三者之间存在内在矛盾,平衡投资、盟友和竞争间的关系可能是未来美国同盟政策和外交政策的关键。
纪要整理 :王一诺 编审:王叶湑、孙成昊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立场无关。引用、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