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昊在《南华早报》刊文分析美欧关系

2025-02-24

孙成昊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导读:

2月18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孙成昊在《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评论版头条发表英文文章“If Trump wants peace in Ukraine, he must reach a consensus with Europe”(如果特朗普想要乌克兰和平,他必须与欧洲达成共识),译文如下:

c75daf04332734fd44dcafecb1a72dc8.jpg

在一起听完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首日的讲话后,与我同在现场的欧洲朋友表达了困惑、失望甚至是害怕,因为万斯没有提及乌克兰,也没有批评俄罗斯或者中国,而是把重点放在“教育”欧洲如何更好建设民主、保护言论自由以及提升防务支出之上。作为“慕尼黑青年领袖”项目的一员,我在后续会议时间里参与了多场讨论,进一步感受到欧洲对特朗普政府以及欧美关系的担忧。尽管欧洲已经准备好迎接第二轮“特朗普冲击波”,但美国对欧政策之变仍让欧洲猝不及防。一些欧洲同行告诉我,万斯的讲话不仅是说给美国国内特朗普的支持者们听的,也是说给欧洲右翼力量听的,甚至有人认为,美国正通过这种方式干预即将到来的德国选举。

欧洲对美国的心态似乎正发生更持续性的变化,跨大西洋关系正站在十字路口。是的,跨大西洋关系依然是同盟关系,但欧洲正在思考,美国的新政策是否将“超越特朗普”(outlast Trump)。如果如此,这意味着美国国内政治、对外政策的变化是一种颠覆性的范式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会扩大美欧在经济和安全上的分歧,还会侵蚀双方曾最具共识的价值观。

从更直接和务实的视角看,美欧如何应对俄乌冲突,将是跨大西洋关系面临的关键考验。

美、俄、乌、欧四方各有不同的考虑和战略目标。美国希望推动俄乌和谈,减少援乌负担,并试图借此让欧洲承担更多安全责任。俄罗斯则致力于维护自身地缘政治安全,保障其在抵御北约东扩问题上的利益,并期待美欧取消部分制裁。乌克兰的主要目标是收复失地并保障国家安全,随着美国战略调整,乌克兰可能将在谈判中做出更多让步。同时,欧洲内部对俄乌冲突立场存在一定分歧,许多欧洲领导人担心美俄谈判将损害或牺牲其利益。

特朗普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美国优先”策略或将促使欧洲在安全问题上进一步团结,但考虑到欧洲国家在防务问题上短期仍无法做到完全自主,欧洲接受特朗普给出的“乌克兰和平方案”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因此,俄乌冲突或许不会继续升温,但要想实现真正的和平仍需要时间。美国在强硬逼迫欧洲接受其和平方案的同时,需要在欧洲安全或经贸问题上与欧洲达成新共识,以巩固或重构大西洋同盟体系。

从长期看,如果美俄能够找到一定的共同点,欧洲国家也能参与到重构欧洲安全框架的进程之中,可能有助于和平结束俄乌冲突。从务实角度看,俄乌冲突的持续延宕无论是对欧洲还是俄罗斯都是一种负担,对乌克兰自身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危机能够和平解决符合大多数利益攸关方的利益。

然而,乌克兰需要做出多少以及是否愿意做出上述牺牲,俄罗斯在满足战略需求后是否还会提出诉求,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态度和美国的立场,都将成为决定乌克兰危机什么时候解决、以何种方式收场的影响因素。

和平谈判虽然不太可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展开,但或许能得到逐步落实。在欧洲、俄罗斯与美国之外,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也希望看到俄乌冲突和平解决。但是,关于谈判进程会持续多久,各方利益诉求能否或以何种情况达成,仍难以预判。

原因有四:第一,俄罗斯要求乌克兰“非北约化”并放弃部分领土的要求对乌克兰来说过于苛刻,即使美国迫使乌克兰接受,这一利益分歧能否调和也未可知。第二,虽然美国以强硬姿态要求欧洲接受美国的和平方案,但欧洲国家是否真的会完全追随美国也不确定。第三,特朗普偏好元首之间的直接外交和“交易式”谈判,这意味着在和谈过程中美国自身也可能出现变数。第四,许多欧洲国家民意虽然十分同情乌克兰,但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美国对欧政策变动与俄欧对抗带来的负面效用凸显,欧洲民意也可能发生转向并抑制欧洲国家进一步支持乌克兰的意愿,这将深刻影响谈判进程。

若要真正推动乌克兰问题解决,各方还需要给出具体且可执行的谈判框架,仅靠美国和俄罗斯直接沟通是完全不够的。虽然美国强硬推动“和平方案”能强迫欧洲让步,但极有可能导致欧洲和乌克兰不满,并使同盟体系出现裂痕。因此,将欧洲国家尤其是乌克兰纳入谈判进程十分必要。

美国在扮演问题解决推动者的同时,也应做好各方利益的协调者。俄罗斯则需要重新考虑其对于乌克兰的“极限要求”,并提出更灵活的解决方案,为谈判创造空间。乌克兰最主要的目标仍是恢复领土完整并确保不受侵犯。在具体谈判过程中,乌克兰应采取更务实的方式,利用筹码争取更多经济援助和安全保障。同时,欧洲也必须找到新的平衡点——既要履行对乌克兰的承诺,又要维持跨大西洋关系的凝聚力。


上一篇:傅莹:对2025年慕安会的四点印象

下一篇:黄仁伟: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全球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