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再接触”为何至关重要

2023-06-27

孙成昊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苏刘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6月19日结束对华访问。这是美国国务卿近5年首次访华,对未来中美关系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中美“再接触”的一个缩影。


此次访问有助于推动新一轮中美高层互动,双方同意保持高层交往,推进对话交流合作。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中美财经、气候团队将进行接触,包括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商务部长雷蒙多、气候特使克里等美方高官或将开启访华行程。秦刚国务委员兼外长也将在今年适当时机访问美国。双方同意鼓励扩大两国人文和教育交流。外界普遍认为,此次访问成果达到预期,将为今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中美元首再次会晤铺平道路。


中美恢复高层接触势在必行。一方面,这符合两国共同愿望与利益。双方都希望缓解两国之间日益紧张的局势,稳定不断恶化的关系。秦刚外长表示,中美关系处在建交以来的最低谷,呼吁双方推动中美关系止跌企稳,重回正轨。美方也对两国关系持续紧张深感忧虑,担心对华竞争演变成军事冲突,迫切希望恢复中美高层接触来管控两国竞争、防止竞争失控。同时,维护双边经贸往来与人文交流、解决地区安全问题与全球性挑战等诸多共同利益,也需要两国再次接触与共同合作。


640 (5).jpg

▲6月18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北京同到访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会面。


另一方面,这也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中美关系早已超越双边范畴而具有全球性的意义,中美一旦走向对抗乃至冲突对世界都意味着灾难,不符合各国利益。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国际社会普遍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不愿“脱钩断链”,更不愿两国对抗冲突,普遍希望中美能妥善处理分歧、管控竞争、和平共处。


当然,相对建交后的中美“接触”,当前中美“再接触”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过去双方主动寻求“接触”与合作,而当前双方的“再接触”不仅仅是“无人飞艇事件”后的再次接触,其内涵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接触”以两国积极扩大合作为基调,当前的“再接触”则更多侧重对两国关系重新校准。尤其是,对于美方当前寻求在“大国竞争”框架下的对华合作,中方更多根据自身利益需要开展对等互惠往来,而非单方面配合美方的合作要求。


中方并不认同美方提出的所谓“大国竞争”,但也不会放弃对自身有利的接触机会。面对美方对华竞争打压,中方一方面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抵制美国的错误对华政策,另一方面也会采取理性务实态度,积极推动探索中美正确相处之道,在双边经贸、人文交流、气候变化、地区热点等问题上与美方开展必要对话合作。


中美这种“再接触”范式的逐步成型基于两重现实因素。一是中美实力日趋接近。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向上,中美经济总量差距不断缩小,中国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中美实力对比更趋均衡。二是中美共同利益制约。尽管美方日益强调对华竞争和对抗,但双方在双边经贸与安全、地区及全球挑战等问题上依然存在广泛而重大的共同利益,迫使美方在实施对华战略竞争时也不得不开展接触与合作。


640 (6).jpg

通过布林肯访华,可以展望未来中美下一阶段“再接触”的主要方向和路径。从战略层面看,此次访问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双方同意共同落实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继续推进中美关系指导原则磋商。中方重申中美关系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双方此次关于尊重对方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表述较之前承诺更进一步,中美关系指导原则或战略性框架的底线更趋明晰。


从各项议题看,中美双方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以便延续当前的势头。例如,在芬太尼问题上,美国方面从奥巴马政府开始就非常关注这个议题,然而,美国不仅尚未取消对中方相关科研机构的制裁,却又提出要和中方磋商涉及芬太尼前体和供应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仍然需要就这个议题开展更多深入交流,美国也应当尽快通过取消无理制裁来实质性推动问题的解决。


在经贸议题上,拜登政府虽然没有完全延续特朗普的政策,但也没有彻底逆转。此外,拜登政府把对华经贸打压聚焦到技术议题上,指望拜登政府扭转现有政策恐怕不切实际,但经贸和技术竞争的界限在哪里,这个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双方可以考虑在技术相关的领域建立相应的对话机制或工作组,交流彼此关切。尽管这可能会要求双方更多部门进入到对话流程,增加一定的复杂性,但也会因此增加两国多部门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推动官方层面的互相了解。


总而言之,如果拜登政府有意通过真诚的接触推动中美关系的缓和,中国方面也会对此抱有善意。只不过,留给拜登政府的机遇窗口不会太大,美国国内即将迎来总统大选季,届时中国议题或将成为共和党竞选人批评攻击拜登政府的抓手之一,美国的对华政策将很有可能与美国国内政治深度纠缠。如果今年年内拜登政府无法在对华政策上重返正轨,继续实施对华极限竞争,恐怕2023年将继续成为“失去的一年”。


本文2023年6月21日首发于“中美聚焦”


上一篇:赵明昊:布林肯的北京一夜

下一篇:拜登执政以来的美欧数字基建合作: 特征、动因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