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Z世代青年对话:寻找我们的共同点”系列活动第一次全体会议

2025-01-17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美中教育基金会(USCET)联合举办的第二届Z世代青年对话系列活动的 “寻找我们的共同点”系列活动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月11日举行。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战略青年和清华大学学生中美人文交流协会承办。该系列活动旨在为中美两国青年提供交流平台,鼓励双边青年在教育、气候、冲突解决、公共卫生等关键议题上开展交流,促进青年间的相互理解。

本次会议由美中教育基金会执行董事卢晓玫(Rosie Levine)主持,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教授、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助理主任理查德·哈德卡特(Richard  J. Haddock)出席。会议伊始,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实践教授罗伯特·萨特(Robert Sutter),达巍教授和理查德主任依次致辞,都表达了对活动顺利推进的殷切希望。随后,第一届青年对话项目的优秀成员、苏世民学者张子烨在开幕环节向大家介绍了第一届活动的成果。

79035a12b55623a6b6627fd1799c6cde.png

790082a9356ff6063d0065259fa995e1.png

第二环节由在教育、气候、冲突解决、公共卫生四个领域有所深耕的指导老师分别进行自我介绍。教育小组由埃德蒙·A·沃尔什外事学院助理教学教授埃米莉·马特森(Emily Matson)担任指导老师;气候小组由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中国环境论坛主任詹妮弗·特纳 (Jennifer Turner) 担任指导老师;冲突解决小组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周波担任指导老师;公共卫生小组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研究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汤蓓担任指导老师。

在分组讨论环节,各指导老师与中美双方青年分别进入教育、气候、冲突解决、公共卫生四个小组进行破冰环节与第一次议题探讨。

教育小组聚焦促进美国学生来华学习、中美历史教育的比较以及教育方法和核心价值观的差异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为了吸引更多美国学生来华深造,小组成员提出了多项创新性建议。他们强调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来华学习的丰富机遇和独特优势,让美国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在中国学习所能获得的宝贵经历和成长空间。在历史教育方面,小组深入探讨了美国历史在中国的教学现状,并积极寻找提升其吸引力的方法。成员们认为,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历史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教育特色和优势,从而为改进和优化历史教育提供参考。通过这些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教育小组不仅增进了中美青年对彼此教育体系的理解和认识,还为促进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

361097c3d1870e9f51c14a8c26e6fcd5.png

教育小组

气候小组成员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围绕中美在气候领域的共同问题展开交流,讨论重点聚焦在“浪费”主题上。华盛顿大学Aya Takegami同学提到华盛顿饮用水中铅污染问题的影响,提出中美两国水污染的共同治理问题;清华大学外文系张公乐提出,可以通过称重食物减少浪费,并分析中美两国院校食堂里供餐方式(如自助餐与按重量定价的比较)中的效率问题,詹妮弗·特纳主任表示外带食品所引发的一次性餐具污染问题,也是与食物足迹(food print)密切相关的伴生性环境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陈思颖想起中国校园里曾经举办过的“衣物回收”活动,提出快时尚对环境影响,倡导中美两国的学校可以发起回收旧衣物的活动并捐赠至农村或欠发达地区。小组成员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分享创新观点,并约定在下周进行第二次小组讨论。

f0db2aefa9ffad0a19a97f1ff1a8b49c.png

气候小组

在冲突解决组讨论中,中美双方青年围绕两国在和平与冲突解决、“一带一路”倡议、技术对安全的影响、社交媒体及情报安全合作等共同利益领域展开深入探讨,为推动创新合作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同学们分享了各自对冲突解决的理解和研究兴趣,并提出了访谈退伍军人及外交官、兵棋推演、社交媒体问卷调查等项目构想,旨在产出具有深度、传播力和可持续影响力的成果。冲突解决组导师周波老师对小组讨论进行了点评,并提供了丰富可行的建议,确保项目顺利起步。冲突解决组致力于通过本次系列对话活动推动公众理解中美两国在全球冲突解决中的合作潜力,并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强调中美民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

9d27487df361e58a78e93799a996605c.png

冲突解决小组

,从两国文化差异到地区资源分配,从心理健康状态评估到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成员基于自身专业从不同角度切入,就心理健康议题各抒己见。在汤老师的提示下,成员们更加聚焦于能够同时激发中美学生探索兴趣的研究问题,并考虑后续工作的可行性。小组初步确定了以中国赴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调研活动探究其心理健康状况及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各类因素,并基于研究结果提供心理健康自助指南与资源指南,以帮助留学生群体深入理解和积极应对可能遇到的主要心理挑战。成员们一致认为,这样一本手册不仅对中国留学生有益,对于所有交换生和国际学生来说也有启发价值。

83853aea40edb3bc61a513b2673988d7.png

公共卫生小组

卢晓玫女士对本次全体会议做总结致辞,高度肯定了双方青年在第一次讨论中产出的成果,并对活动的顺利推进表达了祝愿。


本次会议由美中教育基金会执行董事卢晓玫(Rosie Levine)主持,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教授、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助理主任理查德·哈德卡特(Richard  J. Haddock)出席。会议伊始,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实践教授罗伯特·萨特(Robert Sutter),达巍教授和理查德主任依次致辞,都表达了对活动顺利推进的殷切希望。随后,第一届青年对话项目的优秀成员、苏世民学者张子烨在开幕环节向大家介绍了第一届活动的成果。

79035a12b55623a6b6627fd1799c6cde.png

790082a9356ff6063d0065259fa995e1.png

第二环节由在教育、气候、冲突解决、公共卫生四个领域有所深耕的指导老师分别进行自我介绍。教育小组由埃德蒙·A·沃尔什外事学院助理教学教授埃米莉·马特森(Emily Matson)担任指导老师;气候小组由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中国环境论坛主任詹妮弗·特纳 (Jennifer Turner) 担任指导老师;冲突解决小组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周波担任指导老师;公共卫生小组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研究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汤蓓担任指导老师。

在分组讨论环节,各指导老师与中美双方青年分别进入教育、气候、冲突解决、公共卫生四个小组进行破冰环节与第一次议题探讨。

教育小组聚焦促进美国学生来华学习、中美历史教育的比较以及教育方法和核心价值观的差异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为了吸引更多美国学生来华深造,小组成员提出了多项创新性建议。他们强调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来华学习的丰富机遇和独特优势,让美国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在中国学习所能获得的宝贵经历和成长空间。在历史教育方面,小组深入探讨了美国历史在中国的教学现状,并积极寻找提升其吸引力的方法。成员们认为,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历史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教育特色和优势,从而为改进和优化历史教育提供参考。通过这些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教育小组不仅增进了中美青年对彼此教育体系的理解和认识,还为促进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

361097c3d1870e9f51c14a8c26e6fcd5.png

教育小组

气候小组成员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围绕中美在气候领域的共同问题展开交流,讨论重点聚焦在“浪费”主题上。华盛顿大学Aya Takegami同学提到华盛顿饮用水中铅污染问题的影响,提出中美两国水污染的共同治理问题;清华大学外文系张公乐提出,可以通过称重食物减少浪费,并分析中美两国院校食堂里供餐方式(如自助餐与按重量定价的比较)中的效率问题,詹妮弗·特纳主任表示外带食品所引发的一次性餐具污染问题,也是与食物足迹(food print)密切相关的伴生性环境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陈思颖想起中国校园里曾经举办过的“衣物回收”活动,提出快时尚对环境影响,倡导中美两国的学校可以发起回收旧衣物的活动并捐赠至农村或欠发达地区。小组成员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分享创新观点,并约定在下周进行第二次小组讨论。

f0db2aefa9ffad0a19a97f1ff1a8b49c.png

气候小组

在冲突解决组讨论中,中美双方青年围绕两国在和平与冲突解决、“一带一路”倡议、技术对安全的影响、社交媒体及情报安全合作等共同利益领域展开深入探讨,为推动创新合作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同学们分享了各自对冲突解决的理解和研究兴趣,并提出了访谈退伍军人及外交官、兵棋推演、社交媒体问卷调查等项目构想,旨在产出具有深度、传播力和可持续影响力的成果。冲突解决组导师周波老师对小组讨论进行了点评,并提供了丰富可行的建议,确保项目顺利起步。冲突解决组致力于通过本次系列对话活动推动公众理解中美两国在全球冲突解决中的合作潜力,并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强调中美民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

9d27487df361e58a78e93799a996605c.png

冲突解决小组

,从两国文化差异到地区资源分配,从心理健康状态评估到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成员基于自身专业从不同角度切入,就心理健康议题各抒己见。在汤老师的提示下,成员们更加聚焦于能够同时激发中美学生探索兴趣的研究问题,并考虑后续工作的可行性。小组初步确定了以中国赴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调研活动探究其心理健康状况及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各类因素,并基于研究结果提供心理健康自助指南与资源指南,以帮助留学生群体深入理解和积极应对可能遇到的主要心理挑战。成员们一致认为,这样一本手册不仅对中国留学生有益,对于所有交换生和国际学生来说也有启发价值。

83853aea40edb3bc61a513b2673988d7.png

公共卫生小组

卢晓玫女士对本次全体会议做总结致辞,高度肯定了双方青年在第一次讨论中产出的成果,并对活动的顺利推进表达了祝愿。


上一篇:宝马集团一行到访CISS与专家座谈

下一篇: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2024年报—学术研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