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民众对话2024”成功举办

2024-11-25

2024年11月20日至23日,“中美民众对话2024:探寻前行之路”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战略安全与研究中心(CISS)与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NCUSCR)共同举办。

本次对话活动是继2023年10月两家单位在美国纽约共同举办“中美民众对话:我们的故事,我们的理念”之后的第二次对话。活动旨在展现中美两国民众交流的深度、广度与温度,促进中美两国民众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探讨在当前形势下的中美民众交流的发展路径,助力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本次活动议程丰富,包括欢迎晚宴、中美嘉宾对谈和闭门研讨等环节,涵盖了旅游与生态、人工智能、长期居民、餐饮、商业与投资、体育等多个议题。中宣部副部长王纲出席活动,参与对话的重要嘉宾包括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傅莹、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朱民、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CISS主任达巍、NCUSCR主席、前美国贸易代表夏琳·巴尔舍夫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NCUSCR会长欧伦斯(Stephen Orlins)等。

640.jpg

在11月20日的欢迎晚宴上,中宣部副部长王纲发表了主旨演讲。王纲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语开篇,“中美关系的根基是由人民浇灌的,中美关系的大门是由人民打开的,中美关系的故事是由人民书写的,中美关系的未来是由人民创造的。”王纲向在场中美嘉宾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浙江民众救助杜立特中队飞行员、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在西湖偶遇中国小女孩,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温州肯恩大学发展等三个故事,展现中美两国民众交流源远流长的历史,中美两国人民彼此的深厚情谊。王纲指出,中美两国应当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增强直面差异的勇气,树立彼此欣赏的眼光,让中美民众交流的纽带越拉越紧。

640 (1).jpg

主旨演讲之后,傅莹,中国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巴尔舍夫斯基和欧伦斯四位嘉宾举行了特别对话,对话由达巍主持。主要探讨了民间交流在中美整体关系中的作用与定位,中美接触与交往的历史对中美两国以及世界的益处,以及在新的国际政治环境下中美人文交流的前景等问题。几位嘉宾都强调民间交流对中美关系的长期性作用。在两国关系的起伏之下,民间交流是最具韧性的支撑性力量。

640 (2).jpg

首场公开对谈的主题是“旅游与生态”,由NCUSCR项目副总裁陆杰扬(Jon Lowet)主持。在对谈中,美国国家公园组织理事长道格拉斯·莫里斯(Douglas Morris)与碧山旅游公司创始人张玫女士就旅游与生态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莫里斯分享了中美在国家公园建设上的合作经验,强调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公园在促进中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张玫则从旅游业一线工作者的角度,分享了她通过旅游业务加深文化交流的经历。双方均认为,旅游业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应重视旅游业在促进两国人文交流中的潜力和责任。

640 (3).jpg

第二场对谈聚焦人工智能,由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资深主持人刘欣主持。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詹仙园与美国Interconnected Capital创始人徐凯文(Kevin Xu)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竞争与合作。詹仙园强调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开源性,以及人工智能发展的开放性和快速迭代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了中美之间在人工智能领域合作的壁垒。徐凯文则从企业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在基础设施和模型层面中,中美在人工智能应用层面的合作潜力。

640 (4).jpg

第三场对谈的主题为长期居民,由睿东方文化传媒创始人、前CGTN主持人杨锐主持。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莫大伟(David Moser)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系教授龚炯分享了他们作为长期居民在中国和美国生活的观察与感受。莫大伟强调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天然亲近感,而龚炯则讨论了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个人身份认同的影响,提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两国人民适应和理解彼此文化的重要性。

640 (5).jpg

11月21日中午,朱民副行长向与会嘉宾作了午餐演讲。朱民围绕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政府当前采取的经济政策以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这三个主要部分进行分享。朱民认为,中国当前面临若干经济挑战,但中国政府通过给予地方政府更大财政空间、提振股市等办法进行了有效应对。朱民指出,中国经济在国内消费、制造业数字化和碳中和三个领域具有广阔的机会,是未来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点。

640 (6).jpg

第四场对谈聚焦中美餐饮业文化与连接,由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助理院长及助理教授姚南薰(Nancy Yao)主持。饮食人类学研究者曹雨与FMC 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饮食人类学者兼获奖主厨罗朗(Michael Rosenblum)就饮食作为文化纽带的意义展开了深入探讨。曹雨结合自身成长经历,阐述了饮食如何承载文化记忆与家庭传统。他认为中餐在美国的传播历史是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缩影。罗朗则从中美文化交融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在美国驻华大使馆担任主厨的经历,他认为食物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以跨越文化界限,缓解紧张关系,美食可以作为媒介促进中美交流。

640 (7).jpg

第五场对谈围绕中美商业合作的现状与未来,由欧伦斯主持,北极光风险投资公司创始人邓锋与Fulgent Genetics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谢明(Ming Hsieh)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分享了各自对中美高科技和医疗领域商业合作的看法。邓锋结合自身留学及创业经历,分享了中美教育和创新体系的对比。他表示,尽管当前局势复杂,但中美在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仍有广阔的合作潜力。谢明谈到医疗和生命科学领域是未来中美合作的重点,建议通过建立全球统一的药品开发标准来加速癌症药物研发,为两国乃至全球患者造福。

640 (8).jpg

第六场对谈关注体育作为促进中美交流的桥梁,由姚南薰主持,全国青联副主席、姚基金创始人姚明和美国职业排球联盟球员人事部副主席、前美国国家女子排球队明星球员洛根·汤姆(Logan Tom)共同探讨了体育的文化意义和外交作用。姚明结合自身从运动员到公益事业的经历,指出体育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拉近不同文化之间距离的重要工具。汤姆则分享了她在全球比赛和执教中的跨文化经验。她认为体育是突破语言与文化障碍的绝佳途径,并介绍了她通过排球增进国际理解的实践。

640 (9).jpg

第七场对谈聚焦中美高校学生交流的现状和挑战,由刘欣主持,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斌与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暨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Jeffrey S. Lehman)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分享了对中美青年海外学习与生活的看法。杨斌指出,疫情后中美学生交流项目一定程度复苏,未来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访华计划也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对中美民众交流的重视,但高校管理者和学者的交流仍待恢复,留学生的学习深度也有待增强。雷蒙则认为中美学生交流面临地缘政治、旅行警告与签证手续、媒体负面信息等的阻碍,强调中美留学生抓住机会认识朋友和拓展视野将有助于增进彼此间了解。

640 (10).jpg

第八场对谈围绕中美艺术与文化交流的意义与价值,由姚南薰主持,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刘天池和北卡罗来纳大学表演艺术中心行政艺术总监方美昂(Alison Friedman)共同探讨中美艺术合作的方式与外交影响。刘天池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表示,艺术让世界变得有趣,中美艺术家可以借助电影制作等方式合作创作故事,进而通过文化分享增进中美交流。方美昂则认为,作为社会必需品的艺术是一种普世的语言,可以通过形成共同的情感体验促进中美相互理解,其创办的乒乓策划公司也旨在利用表演艺术连接中美。

640 (11).jpg

第九场对谈关注中美跨国婚姻中的关系处理与认知协调,由姚南薰主持,罗彻斯特大学人类学副教授兼系主任庄思博(John Osburg),上海太德维服商务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上海美国商会副主席江凯明(Cameron Johnson)和瑞银集团董事总经理兼中国研究部副主管李彦颖(Caroline Li)结合自身的家庭生活分享看法。庄思博表示,跨国婚姻的伴侣在婚后不断改变对方此前关于外国人的狭隘看法,并在对方的社会关系网中扮演着文化大使的角色。江凯明认为处理婚姻关系与处理中美关系有类似之处,当中国人和美国人不再将对方视作外人时,中美关系就将得以深化。李彦颖则强调,与夫妻双方既应平等独立又要相互扶持类似,处在同一个世界中的中美也需要加强团结协作以应对全球性挑战。

640 (12).jpg

第十场对谈聚焦中美海外企业建设的现状和挑战,由杨锐主持,达影医疗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吴涛与和睦家医疗创始人李碧菁(Roberta Lipson)结合自身创办公司的经验,就中美外企营商环境展开深入讨论。李碧菁认为,商业关系是开启中美合作的桥梁,医疗卫生领域的企业协作从过去到现在都承载着促进中美合作的重要使命,拯救生命过程中的相互帮助能够增强中美民众间的互信。吴涛则表示,中美间的医疗技术转移面临着沟通、环境和政策层面的挑战,企业正在主动弥合政府合作的不足并为促进中美交流作出贡献。

640 (13).jpg

11月22日中午,对话聚焦儿童早期发展,安排了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阳光起点”项目介绍活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晋介绍了基金会“慧育中国”项目九年来的成果,并展示了新启动的“阳光起点计划”,致力于提升10万名乡村儿童的养育环境与早期教育水平。他强调,城乡间儿童教育资源的差距依然明显,呼吁社会各界支持乡村早教项目,并介绍了企业与个人的慷慨捐赠对项目的持续推动作用。来自贵州毕节的5岁儿童王欣蕊分享了她的成长故事,两位西藏地区的家访员也讲述了她们在项目实施中帮助特殊儿童走出困境的动人故事。活动最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阳光起点计划”发起人卢迈回顾了中国在公平与发展的探索历程,并表示“阳光起点计划”将通过更大规模的社会实验,推动公共政策的完善,期待为儿童早期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

640 (14).jpg

第十一场对谈以“中美关系中的思想领袖”为主题,由NCUSCR前会长、麦克拉蒂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何立强(John Holden)主持。奥尔布赖特石桥集团合伙人谢安敏(Amy Celico)和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教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探讨了中美关系的变化及思想领袖在改善双边关系中的关键作用。谢安敏回顾了她在美国政府任职期间与中美关系相关的工作,并指出思想领袖通过为决策者提供深度分析和长远视角,为双边合作奠定基础。她建议通过二轨对话等机制,加强两国间的交流与理解,并呼吁企业与学术界共同推进跨文化合作。李成分享了中美双方思想领袖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贡献,并强调民间交流的重要性。他指出,尽管当前中美关系复杂甚至充满挑战,但年轻一代中美公民的开放心态和潜在影响力或将成为未来关系改善的关键驱动力。在讨论环节中,双方就中美关系中的误解与安全议题、民间交流的未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一致认为教育与开放对话是打破偏见、增进理解的有效途径。

640 (19).jpg

第十二场对谈以“文化交流与民间连结”为主题,聚焦中美之间通过文化传承与互动加深理解的具体实践,由何立强主持,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名誉院长袁明教授与“中国民居”项目创始人帕梅拉·莱昂纳德(Pamela Leonard)共同探讨了文化交流在促进中美民众友好关系中的作用。袁明回顾了中国在文化传承与国际合作方面的历史实践。她指出,民间文化交流不仅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石,也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途径。莱昂纳德分享了“中国民居”项目的构想与实践经验。两位嘉宾在讨论环节一致认为,在当前中美关系充满挑战的背景下,民间交流的稳步推进和创新形式至关重要。教育、文化保护和艺术项目的实践,能够为双边关系注入更多理解与信任,也为探索新合作模式提供了思路。

640 (16).jpg

第十三场对谈围绕“社交媒体与信息传播”主题展开,由杨锐主持,声动活泼传媒创始人和总策划徐涛与Qamp咨询创始人、内容创作者保保熊(Paul Ashton)结合个人经历,探讨社交媒体在促进中美民众交流中的作用与挑战。徐涛分享了她在制作中英文播客节目中的观察。她指出,社交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传播的壁垒,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以通过更平等的方式对话。保保熊则从社交媒体的娱乐和教育功能出发,讲述了他的经验。他举例说明,幽默和真实的个人故事能够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为中美青年间的互动创造轻松的氛围。他也强调,内容创作者在追求流量的同时,需关注信息真实性与内容责任。对谈展现了社交媒体在促进民间外交与文化传播中的潜力,揭示了信息传播中的偏见与误解。

640 (17).jpg

青年是中美民众交流的主力和未来。为此,本次活动的第12和13场对谈安排在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等高校的70余名青年学子来到会场。嘉宾对谈结束后,嘉宾与学生分成四组交流,就中美教育交流的现状与挑战,教育交流对青年一代的影响与作用进行深入交流。各小组在讨论结束后向全体会议作了汇报,提出各组对推动中美民众交流的意见和意见。

640 (18).jp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美关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活力在地方,未来在青年。“中美民众对话2024”为中美两国各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友好坦诚交流的平台,凝聚了中美关系的正能量。参与者们共同呼吁,尽管中美之间存在分歧,未来关系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但双方应继续致力于寻找共同点,加强合作,实现两国和世界的共同繁荣。

本次对话活动得到了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撰稿:叶子琛、陈思颖、王一诺

审核:文晶、王从越


上一篇:国内外媒体积极报道中美民众对话

下一篇:CISS举办第十一轮“中美人工智能与国际安全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