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系统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周边工作的成就和经验,科学分析形势,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周边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
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关键阶段。发展好周边外交,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历史积淀:以往实践为周边外交奠定坚实基础威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实现了历史性跃升,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的合作格局。中老铁路通车3年间即运输货物4830万吨,带动老挝GDP增长3个百分点,成为“陆锁国变陆联国”的典范;《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2022年和2023年,我国对RCEP成员国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比重均超过30%,形成覆盖29%全球GDP的最大自贸区。这些成就印证了“亲诚惠容”理念的战略价值,为新时代周边外交奠定三大“基石”:一是制度创新基础。建立中国-东盟(10+1)、上海合作组织、澜湄合作等21个区域合作机制,创立“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等自主解决争端模式。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实现执法常态化,展现安全合作新范式。
二是实践检验基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10多年来,两国交通互联互通合作深入密切、行稳致远,“两大”公路、“橙线”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先后建成,成为走廊建设的亮丽名片,一批新能源项目的建设,更是帮助巴基斯坦清洁能源占比跃升至接近30%,验证绿色发展理念可行性。
三是文明互鉴基础。实施“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修复吴哥窟等23处世界遗产;建立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等跨文明对话平台,2023年《西安宣言》签署标志文明共生进入机制化阶段。
这些实践积累形成“发展促安全、合作创共赢、文明塑认同”的成熟经验,为应对更高层次挑战提供战略储备。
战略支点:打造高水平开放的周边平台
面对逆全球化浪潮,周边地区成为中国深化制度型开放的“核心试验场”。通过构建“双循环”战略支点,形成三大平台体系:首先,是互联互通平台。中老泰铁路、中吉乌铁路等旗舰项目推动“泛亚产业协作链”成型。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跨境光缆传输速率达400Gbps,建立5个东盟跨境数据枢纽,数字经济合作进入规则塑造新阶段。
其次,是制度创新平台。RCEP框架下原产地规则数字化、中新自贸协定电子商务专章等创新,为全球数字贸易提供“亚洲方案”;主导制定《亚洲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动建立清洁能源交易市场,区域治理话语权显著提升。
再次,是安全合作平台。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机构为成员国培训3000余名安全人员,中国-中亚应急管理合作机制加强体制机制对接、协同做好应急救援、开展“小而美”合作项目、健全完善联络渠道,推动六国应急管理合作行稳致远,以实际行动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贡献应急力量。中俄蒙跨境走廊北斗系统全覆盖,构建数字时代安全共同体,为“一带一路”建设筑牢风险防线。
这些平台建设推动中国与东盟地区等周边国家贸易额快速增长,2024年中国-东盟贸易额突破9800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会进一步打破现有的贸易额,这也形成抵御外部冲击的战略缓冲区。
应变升级:应对国际变局的能力重构
当前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这要求周边外交实现四大能力升级:第一,战略预判能力。针对大国博弈焦点区域,深化与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1年内实现合作层级“三级跳”;通过沙特伊朗在北京实现外交关系恢复等“创造性影响”,展现规则塑造能力。
第二,弹性治理能力。建立“部省联动”机制,如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政府间合作委员会,“大图们倡议”东北亚地方合作委员会、西南跨境经济合作区2.0版等创新,实现从危机响应到规则对接的动态治理。中国-东盟跨境征信服务平台持续更新的企业信用评分和发展潜力等信息十分丰富,还提供跨境服务记录、信用画像、风险监测等服务。
第三,风险管控能力。构建“北斗+5G”的边境智能防控体系,中缅边境贸易结算数字化提升可疑交易识别率。中泰缅打击电诈犯罪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第四,文明对话能力。创建佛教文化圈对话机制,由中国佛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世界佛教论坛;推动中医药在周边国家注册品种突破1000个,且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了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吴哥窟修复工程带动柬埔寨旅游收入稳步增长,文化软实力成为战略博弈新维度。
未来图景:迈向周边命运共同体新阶段
此次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擘画的“五大家园”蓝图,指明了周边外交三大突破方向:第一,合作范式突破。和平家园建设通过中吉乌铁路区块链货运系统,实现安全效率双提升;繁荣家园依托中国-印度尼西亚“两国双园”创造近12万个就业岗位,形成产业升级外溢效应;东南亚国家积极通过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使东盟有望成长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创新与投资枢纽,美丽家园建设初见成效。
第二,动能转换突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版,在哈萨克斯坦建设全球最大单体风电项目(1GW);老挝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1000-12000兆瓦左右,跨境电网智能调度使老挝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大部分用电需求,还能把大量电力出口至周边国家,比如泰国、越南、柬埔寨,甚至通过泰国输送至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数字技术正在重塑边民互市贸易模式,移动支付、电子报关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传统合作焕发新生机。
第三,制度创造突破。作为2018年熊猫债新规发布以来首个在华发行熊猫债的3A级国际信用评级发行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全球投资项目超过300个;建立“金砖+东盟”对话机制,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议程。2025年计划实现签证互免国家突破30个,人员往来恢复至疫前120%,夯实民心相通根基。
从战略边疆与地理边疆叠合、重构,到全球南方“去依附性”发展路径探索,中国周边外交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跨越。落实2025年中央周边工作会议精神,需以制度型开放深化发展融合,以共同安全观创新治理模式,以文明对话突破认知藩篱。唯有坚持“亲诚惠容”的文明基因,激活“五外联动”的系统合力,方能在变局中开新局,为民族复兴构筑稳固战略依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交东方答卷。
本文2025年4月21日首发于“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