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君: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024-09-10

中华民族是一个族群众多且底蕴丰厚、历史悠久而命运多舛的伟大共同体。在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因薪火永传而生生不息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先人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创立了既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历久弥坚而赓续不已的伟大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中不乏神农百草、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之类的故事与寓言。这些故事与寓言,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为健康生活而艰辛求索、为改变环境而英勇抗争的坚强意志和拼博精神。但是,世界进入近代历史以来,由于内忧外患相互叠加,华夏大地多灾多难,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一度被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炎黄子孙曾不堪其辱。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入赶超世界潮流、谋求现代化发展、建设美好生活的历史新阶段,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天换地治理生态环境,全面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成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最主要目标之一。

01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是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革命性力量,是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先锋队组织。新中国成立之初,全面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组织建设新社会新生活的任务异常艰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首先把改善公共卫生、提高健康水平当作重大政治任务来抓。面对当时各种各样的传染性疑难病肆虐全国的严峻局面,党和政府大打防病治病人民战争,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因环境恶劣、疾病流行而造成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凉景象。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其中包括公共卫生事业整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但我们党和政府坚持实行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公共卫生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工作总方针,坚持不懈地开展和推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关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的伟大思想,他所发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伟大号召,始终具有无比强大的政治动员力和社会感召力。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充分发挥我国社会制度的独特优势,努力发掘和弘扬传统健康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卓有成效地调动各方资源和潜力,包括不断扩大和推进公共卫生领域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全社会公共卫生水平和民众健康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与大众健康协调发展、同步推进之路,为破解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公共健康难题、摘掉“东亚病夫”帽子做出重要贡献。

我国公共卫生建设和大众健康事业的推进,与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恢复和科技文化发展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环境保护运动在全球范围也未形成规模,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陆续提出了治理长江、海河、淮河、黄河等环保性质的工作目标,同时发出了“绿化祖国”、要使祖国“到处都很美丽”的工作目标。

1973年,我国在国内外形势相当复杂、极左思潮经常干扰国内外工作大局的形势下,首次召开了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那时,正处于“文革”中期,刚刚兴起的世界环保运动还没有传到我国。但我国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难能可贵地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工作方针。兴修水利、防风固沙、绿化祖国、治理穷山恶水、改变家乡面貌,进一步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这一切为我国后来开展高水平、高标准、大规模、可持续、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1979年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后不久,中国政府即颁发并试行环境保护法。这部法律首次明确规定: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统筹考虑环境保护;一切企事业单位,从设计到生产经营,必须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1984年,《水污染防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水的环境保护从此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计划。

1987至1989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多部涉及环境问题的法律相继颁布实施。这些重要法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项政策法规,为推动和确保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不断取得优异成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这一切,中国人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1995年,党中央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时,明确要求“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时,我们党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并且特别强调,推进发展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要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出席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时,要求全党“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诚然,由于经验不足、认知滞后、工作失误、人才欠缺、物质条件和技术落后等多种原因,我们和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一样,也曾出现过公共卫生投入低、医疗保健边缘化、资源开发不合理、生活方式不健康等问题。但总体上说,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民本主义和绿色情怀,特别是党和政府提出的那些既有战略意义,又很有操作性的公共卫生建设理念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对我们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02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同时也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和整个环境的治理问题。他在向全党全社会阐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崇高理念时,特别谈到,我们的人民期待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相关理论和主张,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彼此有别又密切关联,二者逻辑上完全统一,内容上互相涵纳。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考察工作时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他还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

在全面领导和大力推动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统揽全局,明确要求全党全社会在“新时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坚持预防为主,创新方式方法,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2019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乃至全人类的公共卫生事业和疫情防控工作。他曾特别指示:“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要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

针对我国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公共卫生与大众健康领域问题多、压力大、解决难等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在领导全党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保护绿水青山、建设清洁美丽的中国视为事关子孙万代的大问题。他所提出的“两山理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就是要求我们真正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守护好祖国的山山水水,让全体人民过上更高品质更高质量的现代化生活。他强调“美丽中国就是要使祖国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因此,他要求我们深入开展好全民义务植树,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参与义务植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领导全党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解决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时,习近平强调“要重点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在此基础上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

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确定为我国至本世纪中叶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将推进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列为主要强国目标之一。关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他要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等等。

关于美丽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要求全党“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目前,中国人民正万众一心,踔厉前行,努力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而奋斗。健康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如同其他各领域工作一样,正在取得并将继续取得新成果,积累新经验。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将不遗余力,继续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积极促进人类集体卫生合作,努力为保障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做出应有贡献。

03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理念与实践将为全人类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经验


十多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带领人民群众坚持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治理、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等领域的成就和经验,赞誉有加。

这一过程中,中国不断推进公共卫生和健康医疗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始终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责任与历史担当。譬如,2014—2015年间,中国先后派出临床和公共卫生专家1200多人次,全力援助西非疫区国家,控制了埃博拉疫情的蔓延,成功地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的援助工作目标。2016年,中国与世卫组织共同举办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世卫大会上主推并通过了儿童安全用药、传统医药等多项决议,牵头举办卫生体系、健康扶贫等多个主题边会,中国疟疾防控经验被纳入世卫组织技术指南,传统医学正式纳入最新《国际疾病分类》体系。

通过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地区开展医改、疾病防控、人口老龄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通过出访来访、技术交流、实施政策研究和开展合作项目,我们与相关国家的同行互学互鉴,一方面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建设和医疗卫生合作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提出了“健康丝绸之路”倡议,把守护生命健康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领域从此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实践。积极推进“健康丝绸之路”,不仅为中国援外医疗提供了新亮点,同时也为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了新思路。随着“健康丝绸之路”的理念和实践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我国围绕维护卫生安全、促进卫生发展和推动卫生创新三大主题,全面推进传染病防控、卫生应急、妇幼健康、人才培养、慢性病防控、卫生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的国际合作,“健康丝绸之路”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凸显。

中国在努力实现自身绿色发展的同时,还在尽最大努力,推动全世界的绿色发展,积极为全球生态安全、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思路、中国方案,努力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说时,强调“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在谈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时,他主张“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他旗帜鲜明地论证了他在国内反复阐述的深刻道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且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理念,郑重表达这样一个重要思想:“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正是基于这样的科学认识和实践经验,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完善环境治理这个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和挑战方面,多少年来一直采取开放、包容、建设性合作立场。上世纪70年代,中国尚处于“文革”时期,极左思潮严重地干扰着国内外工作大局。即便如此,中国政府仍派代表团参与了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首届世界环境大会。中国代表团同与会各国代表共同努力,推动大会通过了著名的《斯德哥尔摩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从1995年联合国召开首届气候变化大会起,中国始终坚持派团与会,坚持同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不负责任的消极立场做斗争,为历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成功举办,特别是2015年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最终通过《巴黎协定》做出了举世公认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把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的理念与经验推向了全世界。2020年12月12日,他出席在联合国举办的气候雄心峰会时,以《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为题发表演说,就全球气候治理问题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二是提振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三是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他同时还庄严宣布:到203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做出的这些承诺,同时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在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征程上,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斗争中,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积累更多经验。中国的成就和经验,一定会对完善全球治理和治理体系、推动全人类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更多选择,注入更大能量。

本文刊载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季刊)2024年第2期


下一篇:周波:中美两国可以在减少核威胁方面发挥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