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国媒体热炒总统施泰因迈尔在接受《南德意志报》采访时对德国本届联邦联合政府表达不满,这对当前已经跌入民意调查得分低谷的执政联盟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而且,施泰因迈尔用“滑坡”一词,表达了对德国政治和社会规范失序的担忧。
围观的在野党趁机对总理朔尔茨领导的联合政府发起攻击,甚至要求提前大选。然而,施泰因迈尔的本意并不仅仅是对联合政府表达不满,而是有更多层次、更深远的焦虑。他担忧的是德国政治制度的未来,德国的发展前途等等。
表面上看,施泰因迈尔罕见发出公开批评的直接原因,是联邦政府没能有效应对近来德国农民大规模的抗议运动,正在失去民众信任。自去年年底以来,德国农民因反对联邦政府为弥补财政亏空而大幅削减农用机械燃油补贴,掀起一波又一波抗议运动。对此,联邦政府反应迟缓无力,执政各党派一方面争执不休、莫衷一是,另一方面在民众面前缺乏沟通,甚至相互推诿地把政府内部的争执泄露出去,引发炒作,使政府决策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最近由德国电视一台推出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民众对现政府和总理朔尔茨本人的满意度分别是17%和19%,均为两项指标的历史新低。问题如此严重,当然让总统施泰因迈尔无法袖手旁观,不得不罕见地公开警告联邦政府,与民众的“无语状态”造成的沟通赤字在激化广泛的怨愤,这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政府必须加以改善。
本质上看,施泰因迈尔的批评和警告揭示出德国和欧洲政治制度中普遍遇到的挑战,即社会越来越个性化、个体化、圈层化,政治党派也随之不断裂变。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一方面传统的全民党生态分裂和萎缩进不同利益的选民圈子里,为各自圈子利益相互争斗,使圈子利益和圈层意识形态固化;另一方面,国家整体利益意识缺位。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联邦政府处理能源问题的做法引发强烈争议。虽然面临严峻的能源问题,联邦政府在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核能之时坚持放弃本土核能发电,这在著名经济学家、慕尼黑经济研究所前所长维尔纳·辛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失误,核能被环保偏见妖魔化,是党派意识形态的傲慢给德国带来的巨大损失,而德国的能源转型离开核能根本无法实现。
巴伐利亚州州长索德尔就指责联邦政府因绿党固守意识形态价值观,面对能源危机不顾一切地放弃本土低污染的核能发电,而高价进口他国化石能源,甚至是核能,使德国承担巨额进口能源的压力,陷入自设的意识形态化能源政策困境。统计显示,德国去年经济萎缩0.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差,能源问题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不难理解,施泰因迈尔为何强烈呼吁各党议员们要有全局意识。
施泰因迈尔的焦虑还反映出,德国的传统价值体系和政治制度正面临空前的挑战。德国的政治风气变得粗野,人们不再尊重不同意见,藐视国家机构和政治人物,越来越多人认为自己的利益就是一切,就可以为此为所欲为。农民大规模抗议反映出德国社会对政治和政府的普遍不满。也因此,农民的抗议行动虽造成公共交通不便,但仍得到绝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与此同时,右翼激进的政党人士与极端的社会势力结合,使政治和社会生活也变得极端。近期有媒体就揭露出包括部分议员在内的极端人士在波茨坦秘密聚会,商讨强迫迁移大量外国人的计划。在迫害犹太人的历史上,波茨坦是个敏感的地名,1942年1月纳粹德国时期臭名昭著的“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即在此地密谋。波茨坦的历史和现时的“秘密聚会”,给德国社会敲响了警钟,极端的言论是极端行为的前导,人们担心历史的悲剧有可能重演。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施泰因迈尔警告:极端主义分子始终是我们国家的不幸。
在施泰因迈尔等国内有责任感的人士看来,德国一些领域的失序已形成“滑坡”,政治制度面临着历史的考验,德国人必须对此保持警觉且应有所行动。被主流政治定义为右翼极端力量的选择党,民调得分持续处于高位,在东部各州甚至攀升到30%上下,远远高于其他主流党派,其左右德国局部政局和影响全局的力量在不断增强。
“滑坡”一词鲜活地描绘出了德国当前的状态,可视为施泰因迈尔讲话的关键词。非常巧合的是,1997年4月德国时任总统赫尔佐克在著名演讲中批评社会僵化,号召德国人要振作起来赶上全球化的浪潮,以创新进取的精神、新的增长方式迎接新世纪的到来。那次演讲因其中一句“要在全德国来一次震动”而出名,被称为“震动演讲”。把两位德国总统的“震动”和“滑坡”关联起来,足见德国社会和政治在过去20多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震动演讲”目的是激起德国社会发展的动力,透着面向未来的信心;“滑坡讲话”则是担忧政治制度的危机,充满对德国前景的焦虑。
本文2024年1月22日刊载于《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