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月2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专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周波,在《南华早报》发表题为《China and India should be Global South anchors, not power competitors》(中国和印度应成为全球南方之锚,而非力量竞争者)的英文评论。周波认为,北京无意成为全球南方领导者,新德里虽有雄心,却没有足够实力。在动荡不安的世界中,中印两国应致力于共同成为渐露曙光的亚洲世纪的船锚。关于中国和印度在争当全球南方领导者的说法,甚嚣尘上。这是无稽之谈。中国无意成为全球南方的领导者,而印度即便想成为领导者,也不太可能。
中国表态自己为“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与自身定位为发展中国家保持一致。印度尽管尚未宣称自己是“全球南方”的领导者,其心态却昭然若揭。
去年,借新德里主办G20峰会之机,印度总理莫迪主持召开了两次“全球南方之声”峰会,邀请了125个发展中国家,却没有邀请中国、巴西、南非参加。想来可以理解:在这几个主要发展中国家面前,印度很难自诩为“全球南方之声”。
中国和印度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说服他国从中印的角度看待中印。
中国正在日益强大。已故领导人邓小平的口头禅是“韬光养晦”,即隐藏实力,等待时机,但中国已很难再隐藏自己的实力。
比如,中国说自己将永远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其实没有一个公认的严格定义。但是,如果中国在10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那么它还会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吗?已经有人把中国称为超级大国了。
印度面临的挑战则是让人们相信它的力量比实际上大。随着自由民主的不断衰落,自诩为世界上最大民主国家,几乎无法为印度添彩。甚至有声音质疑印度是否堪称全民主国家。许多人认为,莫迪政府是专制压迫的。
印度最新的自我标榜是“世界导师”(Vishwaguru)。问题来了,印度能教世界什么?虽然过去几年,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中国,但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是印度的五倍。即使印度能保持约5%的年均增长率,到2050年左右,其国内生产总值也只能达到中国今天的水平。
中印GDP对比(以市场汇率下的1万亿美元为计量单位)
中国用40年时间让8亿人民摆脱贫困,更有资格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经验教训。在外交领域,相比中国在沙特和伊朗之间的成功斡旋,印度还拿不出更好的范例。
加沙冲突凸显印度在企图领导全球南方国家上面临的困难。去年10月7日(加沙冲突爆发),莫迪在推特上写道:“在此艰难时刻,我们和以色列团结在一起”,这一表态甚至早于美国总统拜登用推特表达对以色列的支持。以色列是印度的最大武器供应国之一,印度对以色列的支持,或许是基于政治现实的考量。
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全球南方国家,都更同情巴勒斯坦人。尤其是南非,它已向国际法庭提起诉讼,指控以色列在加沙的“种族灭绝行为”。
也许,印度能为自己找到的最佳说法是成为全球北方和全球南北之间的“桥梁”,这至少含着点儿谦虚。据莫迪称,印度可以充当一座桥梁,“这样南北方之间的联系就会更加紧密,全球南方自身也会变得更强大”。
但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为什么全球南方国家与全球北方国家的联系,非要通过印度这座“桥”呢?唯一有点像桥的,是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倡议,印度在其中分量很重。但这是一个由美国主导的项目,由于加沙冲突可能蔓延到整个地区,该倡议可能永远不会落地。
莫迪政府的政策,往好了说是务实,往坏了说是投机。印度正在不断贴近美国。随着中美竞争加剧,华盛顿自然需要新德里加入诸如“四边安全对话”等圈子,就像冷战时期需要用北京制衡莫斯科一样。
问题是印度准备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自冷战以来,新德里一直与莫斯科保持着良好关系,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依赖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和俄制武器装备—印度军队使用的大部分武器都来自俄罗斯。随着印度与美国关系升温,印俄关系将随之降温,印度能怎样和俄罗斯渐行渐远?这也是一大挑战。
印度与其最大最直接的邻国中国的关系则更为棘手。两国在有争议的边境地区有过多次军事对峙,包括2020年的致命冲突。印度视自己为印度洋的“纯粹安全提供者”,对中国在此地区加强经济和军事存在倍感焦虑。
印度还多次反对斯里兰卡允许中国军舰停靠补给,强迫斯里兰卡政府出台禁止中国船只停靠的禁令。与此相反,中国对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SCO)和金砖国家组织(BRICS,也包括巴西、俄罗斯和南非)表示欢迎,中国在这两个组织中都举足轻重。
中印两国前途光明。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末向拉吉夫·甘地描述的亚洲世纪,正渐露曙光。中国已成长为多极世界的一极,印度有朝一日也可能成为另一极。如果这对全球南方国家来说是件好事,那么中印这两个亚洲巨人就必须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中致力于成为船锚,而不是成为竞争对手。
翻译:韩桦
本文中文版2024年2月6日首发于“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