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蓓:从“动态清零”政策中走出来的中国将面临哪些主要的机遇和挑战?

2023-03-01

编者按:2月17日,经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推荐,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研究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汤蓓应英国对华事务全国委员会邀请,在其网站“撰稿人计划”栏目发表了题为“从‘动态清零’政策中走出来的中国将面临哪些主要的机遇和挑战?”的评论文章。中国论坛特此翻译,以飨读者。

 

2022年底,中国的新冠疫情应对实现了“惊险一跃”——大部分管控措施被解除,防疫重点转向预防重症和死亡。奥密克戎变种的迅速传播能力意味着,尽管中国在过去三年中增加了140%的重症监护病床并配备了医疗团队,但医疗系统仍面临巨大压力。在医疗系统更为薄弱的农村地区,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尽管存在担忧情绪,但在过渡时期,中国社会总体上保持了稳定。“新十条”措施发布后,中国的餐饮业和旅游业在春节期间迅速复苏。大家庭聚会的场景占领了社交媒体,许多人再次开始计划出国旅行。除了仍在外出时佩戴口罩,大多数中国人已经回归正常生活。 

事实上,中国已经多次展现面对危机的韧性。2020年,中国是第一个受到疫情冲击的国家,但也是第一个恢复正常并实现经济复苏的国家。再往前追溯,尽管特朗普政府对华发起贸易战,但中国在全球出口贸易中的份额仍在增加。 

中国领导人在去年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理念,为2023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做好准备。理由很容易理解:在一个地缘经济分化日益加剧的混乱世界中,谁能提供稳定,谁就最有可能吸引资金和人才,并将自己打造成全球生产和互动网络中的节点。这个决定对中国来说是极其合乎逻辑的。 

不断恶化的全球趋势影响着中国

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在恶化。一方面,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23年全球滞胀风险上升。乌克兰冲突的前景仍不明朗,可能使世界粮食和石油供应更加紧张。同时,美国不断在高科技行业对中国“卡脖子”,并试图将中国排挤出全球供应链。 

中美关系的恶化产生了涟漪效应。想想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关系吧。英国前首相戴维·卡梅伦在2015年提出中英关系已进入“黄金时代”,英国还带头加入了由中国倡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两国在贸易、金融、研究、技术和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合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然而,自2019年以来,英国的对华政策将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置于经济和战略利益之上。在中国看来,英国对香港的干涉、对华为技术的反对以及在人权问题上对华施压,更多出于对中国毫无根据的疑惧,而不是出于对正当国家利益的维护。 

“做好自己的事。”。这句话反映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巨大利益。但全球化的干扰因素明显增多了,至少暂时如此。由于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冲突,主要国家现在都更加关注供应链的安全;效率不再是唯一的考量。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使其有能力保持稳定

首先,中国有稳定的政治体系和明确的发展目标。政府致力于现代化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政府的长期政策规划是其优势之一,特别是能够调节改革步伐、逐步实现目标且不引发社会动荡。 

其次,中国重视实体经济,并且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更加重视对供应链的“强链补链”。 

第三,中国庞大的人口意味着它拥有一个相当大的市场。事实上,自2016年以来,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当地收入一直在增加并超过了出口。这能解释为什么即使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中国仍然对全球投资者具有吸引力。2022年,中国家庭的储蓄金额增加了26万亿人民币。随着疫情的缓解和经济刺激举措的实施,中国的消费和投资将快速回升。 

只要中国继续稳定发展,对华脱钩的策略就不容易实施。在熟练劳动力、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方面,中国仍然具有相对于墨西哥、越南和印度等主要制造业替代国的比较优势。

此外,中国可以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国际经贸协定来增加其优势。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赞成对华脱钩的人将不得不付出更高昂的代价,这违背了他们维护霸权的初衷。

尽管如此,中国必须提振公众对于稳定发展的信心。这就需要中国不断努力使其政策具有一致性和可预测性,并防止重大风险的出现。

法治是国内政策一致性的重要保障。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这保证了封控将不再是中国应对新冠疫情的主要措施。中国还将从制度上和法律上将民营企业的平等地位、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支持服务业开放等措施落实下来。

尽管风险无法完全预测或避免,但必须在特定范围内加以管理。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风险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被特别提及,提前做好准备并保持警惕至关重要。风险管理有时也可能为推动国内改革提供机会。

国际上的挑战也不容小视。由于需要稳定和持续发展,中国必须将其外交政策建立在务实的国家利益基础上,包括确保粮食和能源安全,并营造有利于国内发展的环境。中国的外交将继续致力于促进友好关系,并减少全球秩序中的不确定性。

中美关系仍是热点话题。从积极方面来看,尽管美国的战略将其对华政策定位为竞争,但在危机管理、经济贸易合作和全球治理等领域两国仍存在合作机会。2023年,随着美国中期选举和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结束,中美两国可能会转向一些合作。建立一些对话机制应该说是对中美双边伙伴关系的合理期望。

结语

尽管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的双重风暴并未完全消退,但海面看起来平静了许多。中国这艘巨轮船体仍然坚固,这是个好消息。然而,当航速放缓时,船长需要鼓舞船员的士气,并警惕危险的暗流。

 

翻译:俞依奇

核译:文晶 许馨匀

 


上一篇:田士臣:扬言“出兵台海”,美国为什么从来不认为自己“违法”?

下一篇:孙辰朔:让人工智能与教育向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