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印度不能继续用边境冲突来界定两国关系的走向——写在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两周年之际

2022-06-21

周波: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


2020年6月15日发生在加勒万河谷的流血冲突无疑给中印关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冲突发生两周年之际,进一步思考如何吸取教训,如何重振中印关系现状,最重要的当属双方一致向前看,共同致力于在边境实际控制线未核实之前维护安定与和平,不让边界问题羁绊两国关系健康向前发展。

中印关系要向前发展,需要双方一致向前看。如果两年后印度还是纠缠加勒万河谷冲突的细节,就失去了从教训中得到经验的宝贵时机。

现在,仍有不少印度官员认为,加勒万河谷发生流血冲突,是中国自恃力量强大就对邻居为所欲为的结果。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其时,加勒万河谷气氛从4月份开始就变得紧张,根本原因是印度士兵越过实控线到中国一侧修路架桥造成的,到6月15日双方实际上有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在互不信任的气氛中逐渐剑拔弩张,最终造成流血冲突。

在边境地区实控线没有核实的情况下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和安宁,这是中印共同面临的的重大挑战,但并非不可能。两年前,两支21世纪现代化的军队以石器时代的方式打斗,至少说明双方心里对“规则”是清楚的,即无论如何不能向对方开枪。莫迪总理也曾表示过,过去40年里,双方没有向对方开过一枪。这一点在冲突中仍然成立。

反观正在发生的俄乌之战,每天仅乌克兰一方就有100名到200名军人阵亡。中印40多年才有一次规模不大的斗殴流血事件,虽然也很不幸,但也证明了双方过去建立的信任措施起到了一定效果。如果双方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共同努力,中印也许可以确保在下一个40年里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

1655772250070075870.png

图截自央视军事报道

双方应该如何相向而行?

首先需要政治上的共识,即在任何情况下,双方都避免使用武力。这是有希望实现的。鉴于双方已经付出的士兵们的生命的代价和给双边关系造成的影响,两国和两军应该都不愿意看到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其次,中印双方的部队已经从班公湖对峙区域撤离,其他少数没有解决的近距离对峙问题,已在外交层面达成一定共识,有望通过谈判得到落实。也许今后双方可以考虑在最危险的地方建立缓冲区。

再次,紧张局势缓解后,双方应该恢复外交和军事专家联合工作组,共同梳理有关建立信任措施的协议,从容易操作的着手,落实有关措施。

从1993年至2013年,中印有四个边防管控协议,内容丰富具体的程度超过中国同任何国家建立的军事信任措施。比如,双方都不在中印边境实控线附近地区进行超过一个师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各类飞机不在实控线两侧各十公里内飞行;当一方巡逻的时候,另一方不进行尾随等。

但是这些信任措施还不足以反映现状,如双方目前都在实控线自己一侧部署大量军队。今后还可以增加一些新的建立信任措施。例如,现地将军级会晤是新的措施,双方应对此巩固并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双方还可以建立相邻军区的热线。中国同许多周边国家都建立了热线机制。印度同巴基斯坦也有热线,中印作为相邻大国,有领土争议而没有热线沟通机制,不可思议。

总之,中印关系要向前发展,最重要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如果印度政府想用边境问题来束缚甚至绑架中印关系的未来,这无疑回到了拉吉夫·甘地80年代末访华之前的中印关系的状态。

稍具讽刺意义的是,尽管印度政府中某些人还想打“边境冲突”这张牌来影响中印关系回暖和双边政治关系的发展,但是中印经贸往来却在2021年创下新高,说明中印双边关系已经无法被印度某些政客用简单的政治手段绑架。这也说明,经济和市场自有其语言逻辑和发展规律,不完全受政治关系影响。

今后的世界格局将更加扑簌迷离,很可能是“一个世界,两场冷战”。无人知道俄乌冲突还会持续多久,但是热战之后,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新冷战必然登场。在亚太,尽管美国口口声称不对中国打新冷战,但拜登政府正在调动一切资源,包括拉拢盟友和伙伴对中国进行极限竞争。如果竞争已经达到极限,这不是新冷战还能是什么?

印度在美国对华竞争中将扮演什么角色,这不是决定印度站在中美哪一边,而是决定印度站在历史哪一边的关键问题。印度似乎正在做出某种重大的政策调整,中国必然密切观察。

目前印度国内有人建议印度淡化同俄罗斯的密切关系,发展同美国的关系,还有人建议只要中俄走近,印度就应向美国靠拢。印度是选择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共同发展,还是同某些国家沆瀣一气,来遏制其最强大的邻国?这是印度自身的选择,但这必然影响印度的未来。

无论世界如何剧烈动荡,世界政治经济的重心都将继续向亚太转移,俄乌战争只会加速这一变化。印度有望在2030年成为亚洲第二大经济体,在2050年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像今天的中国。因此当中国站在舞台的中央,印度,甚至印度尼西亚这样的亚洲新兴经济体也都站在离中国不远的地方。

这是亚洲群体崛起的时代,中印同时处于上升轨道,只有边境安定和平,才能共同发展。


(本文系周波在印度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Policy Research, CPR)主办的“加勒万事件两周年:中印关系走向何方?”国际研讨会的英文发言整理成稿。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17日观察者网。)

上一篇:黄仁伟:金砖国家力争全球治理话语权

下一篇:赵华胜:尽管面临着种种外部挑战,中国将继续发展中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