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君:乌克兰当代政党政治的由来与演变(1989-2004)

2022-04-11

于洪君: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中联部原副部长、原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

1649662558107001221.png

乌克兰作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实际上早在苏联解体前的1990年7月,即已发布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8月乌克兰宣布独立,当年12月举行独立公投,同时选举国家总统。此时,乌克兰与整个苏联一样,已完全偏离社会主义轨道,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民族关系领域乱象丛生。独立后,政治民主化和意识形态多样化加速发展,极端民主主义和激进民主思潮左右着国家变革方向。多元化的政党政治,变成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万花筒。

乌克兰作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实际上早在苏联解体前的1990年7月,即已发布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8月乌克兰宣布独立,当年12月举行独立公投,同时选举国家总统。此时,乌克兰与整个苏联一样,已完全偏离社会主义轨道,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民族关系领域乱象丛生。独立后,政治民主化和意识形态多样化加速发展,极端民主主义和激进民主思潮左右着国家变革方向。多元化的政党政治,变成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万花筒。


一、乌共在激进民主改革中失去执政地位

乌克兰独立之前,政党和社会运动即已多如牛毛,社团和非政府组织更是鱼龙混杂。但就全乌而言,影响最大的政党仍是执政党乌克兰共产党,党员最多时达400余万。80年代后期,乌克兰反对派开始合法存在。1990年3月,当乌首次举行有反对派参加的最高苏维埃即议会选举时,乌共赢得450个议席中的239 席,虽超过半数,但有相当一部分议席属党内“民主派”。他们与党貌合神离,乌共作为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急剧下降。

1991年莫斯科“8.19事件”后,乌共中央第二书记克拉夫丘克主持的最高苏维埃宣布暂停乌共活动,8月30日正式禁共。当年12月举行独立公决并选举总统时,包括东乌克兰地区和克里米亚半岛在内,绝大部分选民赞成独立,克拉夫丘克以无党派身份当选总统。

乌共被禁后,部分党员为党的合法地位展开抗争。1993年5月,乌最高苏维埃宣布:“信仰共产主义的乌克兰公民可以依照乌克兰的有关法律建立党的组织。”当年6月,新乌共在东部城市顿涅茨克召开代表大会,原乌共顿涅茨克州委第二书记彼·西蒙年科当选为乌共第一书记。新乌共当时只有6万余人,但乌俄双语版《共产党人报》一度发行200多万份。
在江山变色、政权易主的这一特殊时期,与乌共分庭抗礼进而争夺国家治理权的乌克兰人民运动,简称“鲁赫”。该运动原为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兴起的环保组织,1989年9月转型为政治组织,其领导层为多主席制,机关报为《人民报》。

1649662576945064291.png

“鲁赫”运动最初曾支持苏联改革,表示愿与乌共合作,赞同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1989年后,特别是与西方势力建立联系后,“鲁赫”变得越来越激进。其领导者高举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大旗,奔走全乌,成员最多时达数百万。他们所发动的超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和抗议集会,在推动乌克兰独立、迫使议会取缔乌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乌克兰独立后,“鲁赫”内部矛盾暴露,凝集力显著下降,1992年12月,几大派别各立门户。

这一时期较为活跃且有一定影响的政党还有:
1989年秋诞生于利沃夫的乌克兰民族党。该党主张政治多元化和经济民主化,要求在经济领域实行多种所有制。党刊为《乌克兰时钟》,党报为《民族呼声报》。

1990年春成立的极端民族主义的右翼政党乌克兰共和党,该党最兴盛时约有2万多人,主张通过民族自决实现民族复兴,建立民主的公民社会和议会制共和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发行《乌克兰通讯》报。

1990年初夏成立的另一右翼政党乌克兰人民民主党。该党否定十月革命及苏联历史,经济上主张全面私有化,政治上实行“没有共产党人的苏维埃”,目标是恢复1918年版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发行《独立报》。

1991年9月成立的激进民族主义政党乌克兰社会—民族党,后更名为全乌克兰“自由”联合会。该党自命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不妥协的对抗者,主张实行总统制和经济民族主义,积极推动通过《乌克兰语保护法》,反对乌参加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欧亚地区超国家组织,包括独联体。

1991年10月在基辅成立的乌克兰社会党。该党成员大都来自原乌共,被视为左派政党,最初只有6万多党员。1994年议会选举时,该党夺得25席,与乌共以及新成立的乌克兰农民党结成左派阵线。其领导人莫罗兹当时被选为议长。


二、政党乱象使国家深陷政治经济与民族关系危机

乌克兰独立之初的执政团队,不懂得在国家独立条件下,如何组织经济建设、协调社会发展;不懂得在政治民主化与所有制多样化背景下,如何统筹不同民族和阶层的利益诉求,如何保持不同区域间的关系平衡;更不懂得在苏联解体后欧盟与北约双双东扩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如何把握和处理同外部世界,首先是同俄罗斯的关系。乌克兰社会极度混乱,内外关系持续紧张。

由于这一切,1994年乌克兰总统选举时,以“独立之父”自诩的克拉夫丘克遭到失败。乌共候选人西蒙年科以较高得票率进入第二轮。虽然西蒙年科最后输给了号称“导弹之王”的专家型领导人、原国有大企业经理出身的库奇马,但乌共社会基础和影响力远超其他党派。当年国家议会(此时称最高拉达)选举时,乌共取得96席,成为第一大党。加上社会党和农民党获得的25席和19席,左翼阵营议席总数超过1/3。

1995年乌共通过新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重建社会主义。在组织方面,乌共以工人阶级为社会支撑力量,同时联合知识分子以及国家机构雇佣人员等社会力量。党的任务是要争取改革和完善国家管理机构,将国家一切权力交给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建立独立民主的法制国家,解决最尖锐的经济、社会和民族问题,包括恢复国家对国有经济的管理和控制,制止国家财产私有化。在对外关系方面,则要恢复作为社会主义主权国家自愿联合体的平等的兄弟民族联盟,反对乌克兰加入军事政治集团和权力不平等的经济联盟,奉行中立政策。

相对于其他各党派,乌共的纲领、主张和策略,当时还是很有感召力的。因此,1998年议会选举时,乌共独得123席,占议员总数40%,超过位列其后的第二、第三、第四大政党的议席总和。“鲁赫”此次选举,仅获32席,比上届少了60%。1999年5月,乌共开始出版理论刊物《乌克兰共产党人》,发行量最多时达1.5万份。

1999年是乌克兰总统选举年。这时,乌独立之初过度亲西的对外政策稍有调整,乌俄关系有所改善,但国民经济颓势依旧,国内生产总值5年间减少25%。谋求连任的库奇马因执政业绩乏善可陈,首轮投票未获半数。乌共候选人西蒙年科成功进入第二轮,联合6位首轮投票失利者共同对阵库奇马。但库奇马利用在任优势,反复宣传共产党人将把国家拉回旧时代的神话,最终战胜了西蒙年科。

乌共联合各种左派力量问鼎国家最高领导权的努力,功亏一篑。此后,政坛力量对比和政党政治格局加速右转。2000年,在司法部登记的政党已经有198个。政党政治乱象纷呈,极端势力呼风唤雨,左翼政党作为社会稳健力量的作用和影响被严重稀释。2001年12月,原乌共中央第一书记古连科领导另一部分党员重新登记党组织获得成功,乌克兰出现两个共产党并存的局面。次年5月,西蒙年科主持召开联合代表大会,乌共终于实现了组织统一。但此时乌克兰实行的是总统—议会制政体,总统权限极大。库奇马总统看似左右逢源,实则压制左派。乌共虽为议会第一大党,但对国家的道路选择、发展方向和社会治理,影响仍非常有限。

2002年3月,乌克兰举行新世纪首届议会选举。此时正式注册并准备参与选举的政党,共有83个。乌共在这次选举中,支持票超过20%。但异军突起的右翼政党联盟,即尤先科领导的“我们的乌克兰”,获得23.57%的支持票,成为议会第一大党派。乌共所获议席减少至66个,由第一大党沦为第三党。

“我们的乌克兰”领导人维.尤先科,曾任乌克兰国家银行董事长,在稳定物价,克服通膨,发行本国货币"格里夫纳"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因此,1999年11月被任命为政府总理。2001年4月,议会通过对其政府的不信任案,辞职后的尤先科创建了右翼政党联盟"我们的乌克兰"。 

与“我们的乌克兰”旗鼓相当的政治力量,此时已不是乌共,而是同属右翼阵营的“季莫申科联盟”和中派政党地区党。季莫申科是身价超过百亿美元的“天然气公主”“石油女皇”,人称“铁娘子”。1998年,她参加过昙花一现的村社党,次年发起成立“祖国党”,次年成为政府副总理。曾因走私行贿以及偷漏税等罪名被起诉,后被无罪释放。2002年大选后,“祖国党”成为议会多数党。季莫申科为攫取总理职位,以“祖国党”为核心创立“季莫申科联盟”,其社会基础主要集中于西乌克兰和乌语地区。

2001年3月注册的乌克兰地区党,是政坛上的后起之秀。该党的社会基础和基本选民,主要分布在俄语居民占多数的东乌地区。2002年大选,该党与农业党、人民民主党、工业企业家党和劳动乌克兰党等中派小党组成竞选联盟,总共夺得35席,成为新议会第三大党团,但地区党本身只得4席。2003年,地区党推举顿涅茨克州前州长、时任总理亚努科维奇为其领袖,党的影响力急剧上升。许多乌共党员转而加入了地区党。


三,“橙色革命”为社会对立与国家分裂埋下定时炸弹

2004年既是乌克兰议会选举年,也是总统选举年。时逢国家独立15周年,乌克兰各派力量为争夺议会席位,反复分化重组,犹如大浪淘沙。这时,传统左翼大党乌共的影响虽已大大萎缩,但仍在努力问政。1996年成立的进步社会党,无大发展和建树,但同样较为活跃。该党主张建立公正的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主张乌克兰参与独联体一体化进程并加入俄白联盟,反对加入北约和欧盟,立场与乌共相当接近。

作为右翼势力代表的“鲁赫”,更是今不如昔。分裂后的最大派别也只有3万多人,均为激进民族主义者,在西部地区影响较大。该党对内主张全面巩固国家独立和主权,推行市场经济和私有化,建设民族、民主国家;对外主张全面靠近西方,尽快加入欧盟和北约。

另外一些右翼中右翼和中派性质的“老党”,譬如1991年成立的“社会—民族党”、1999年成立的“中心”党、2001年问世的“团结”党等,有的更名换姓,有的改旗易帜,目的都是要在新议会选举中赢得尽可能多的议席。知名度不高的“新党”“小党”,如人民民主党、共和党、工业企业家党、新民主党、社会民主党,纷纷投靠“老党”“大党”,试图以“搭伙”参选方式在新议会中谋得一席之地。

根据修改后的宪法和选举法,获得3%以上支持票的政党即可进入议会,多数党可以组阁。再鉴于此,“大党”“老党”出于政治需要,纷纷拉拢和联合小党,以便最大限度争取多数。时任议长特利温领导的人民党,组建了名为“我们”的竞选联盟,联盟伙伴包括左翼力量联盟和农民民主党等。尤先科创立的“我们的乌克兰”,以实际领导人别斯梅尔内为代表,积极主张联合社会党、工业企业家党等,组成竞选同盟,胜选后再建联合政府。 

当然,也有政党表现例外。例如,传统左翼政党乌共基本上是单打独斗。社会党拒绝与最大竞选联盟“我们的乌克兰”合作,在东乌地区吸收大批工业家入党,准备独立参选,独享选举结果。地区党也不愿与其他政党分享议席,因而决定单独参选。结果,新世纪首届议会选举,乌共夺取56席,成为新议会第一大党。地区党获得50席,亚努科维奇和地区党作为亲俄力量,声名大噪!

2004年的总统选举,比议会选举更为复杂和激烈。由于在任总统库奇马放弃竞选,首轮投票所有候选人均未过半。得票最多的尤先科和亚努科维奇进入第二轮,亚努科维奇获胜。但尤先科拒绝选举结果,以有人对他投毒为由,在全乌策动大规模抗议活动。在某些外部势力的强力支持下,身穿橙色衣服或高举橙色旗帜的抗议者冲击议会,基辅大乱。乌克兰最高法院屈服于“橙色革命”压力,做出了重新投票的决定。当年12月,尤先科经重新投票反胜亚努科维奇。

1649662596554016468.png

2005年1月,借助外力推动的“橙色革命”得以胜选、妻子被指拥有美国国籍、本人同样备受争议的尤先科,正式就任乌克兰总统。从这时起,乌克兰谋求加入欧盟和北约的心态更急,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的对立对抗势头更劲。换言之,正是西方势力假手尤先科推进的“橙色革命”,全面激化了乌克兰内部亲西亲俄两大力量的矛盾,加剧了东部与西部的地区对垒。对“橙色革命”后果深感绝望的东部地区,分离主义情绪由隐蔽走向公开,终于在10年后引发了后果不堪设想的武装分离运动。

需要补充的是,不屈不挠的乌共曾于2004年再度推举西蒙年科参加总统选举。但此时国内政治生态更加复杂,参选条件更加恶化,西蒙年科只得到5%的支持票。此后,乌共党员人数从高峰期的25万滑落到9万多,基层党组织数量急剧减少,政治影响力进一步走低。


(本文2022年4月8日首发于“环地中海研究”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崔洪建:亚太地区应当成为持续和平发展的榜样

下一篇:黄靖:对俄制裁是对美国霸权的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