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中国论坛特约专家
在日益复杂的国际格局变化中,一个稳定向好的中欧关系对双方和对世界尤其重要。在中欧关系演进的重要节点上、在俄乌冲突持续的特殊背景下,中欧峰会暨中欧第二十三次领导人会晤如约举行。尽管双方在会前的预期目标有所不同,但会议的进程和结果体现了中欧关系平衡务实、求同存异的精神。
要实现中欧关系的价值倍增,就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方向。
坚持守正创新的当务之急,是要把中欧之间的许多大事要事办好,双方各领域合作对话要尽快回到正轨并有序推进。不仅要把受疫情冲击的供应链产业链稳固下来,还要进一步增强它的韧性,构建起中欧共同的经济安全体系;不仅要把受虚假信息和政治偏见损害的互信修复起来,还要坚持坦诚相待,继续做不同制度间合作共处的典范;不仅要继续推进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和G20等领域的合作,还要把共识转化为行动,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全球化的升级转型提供更大支撑。
坚持守正创新的优先事项,是要为中欧合作挖掘更强劲的内生动力,不断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增长点。中欧互为对方最大贸易伙伴,拥有巨大的共同利益,已经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因此,中欧关系未来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去纠结谁依赖谁、谁摆脱谁的问题,而是如何持续相互受益并共同发展进步的命题。中欧都站在迎接经济升级、产业转型和科技革命的前列,都有将共同挑战转化为共同机遇的意愿和能力,绿色、数字、海洋、太空、极地都是中欧合作的新增长点,都是利在双方、功被全球的共同事业,值得为之不懈努力。
坚持守正创新的现实挑战,是中欧要共同构筑起不受外界干扰、不被乱局裹挟的防火墙。乌克兰危机是影响当前欧洲乃至世界秩序的大事,生乱生战不仅破坏欧洲的安定和发展,也违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中方在表达对危机演变为战乱的痛惜、对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同情之际,始终坚持通过劝和促谈达致停火止战的立场,并与欧洲国家积极沟通来推动和平力量的不断壮大。中方未必能如欧洲所愿去发挥某种直接的“调停”作用,但中方没有抱薪赴火,更没有趁火打劫,这种理智务实和平衡立场显然比煽风点火、火上浇油更符合欧洲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利益。
在欧方不再受外界蛊惑而纠结于中方是否“选边”的问题之后,它对中国伙伴能够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就会有一个更合理的预期,中欧在推动危机的和平解决、减少冲突的外溢效应、避免制裁的连带损害等方面就有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双方可以在人道主义援助、难民问题解决、经济稳定复苏、能源危机应对等议题上找到更多共识,并有足够动力将共识转化为共同行动。
实现“永久和平”不仅是战后欧洲的美好愿景,也是中方对欧洲的强烈期许。只有一个稳定而非动荡的欧洲,才能确保中欧两大市场的共同繁荣;只有一个和平而非战乱的欧洲,才能确保中欧两大力量的自主发展;只有一个团结而非分割的欧洲,才能确保中欧两大文明的交流互鉴。但实现这些共同愿望的前提是,欧洲需要在冲突当前带来的情绪起伏后尽快回归理性,以“主人翁”而非“盲从者”的姿态去面对并解决问题;需要在变局随后产生的地缘旋涡中坚定站稳脚跟,以真诚伙伴而非博弈对手的心态和行动去认识并接纳中国。
随着国际和地区局势的剧烈变化,中欧关系正在原有的经济利益驱动基础上,发展出全球治理合作与危机应对协调的新动能。经此历练,中欧之间既能自主又能合作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将为变局中的世界提供更多确定性。
(原文首发于2022年3月31日《环球时报》,作者根据4月1日举行的中欧峰会,对文章做了时效性补充。)
编辑:许馨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