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英国知名智库迪驰力(Ditchley)基金会举办“气候变化、能源安全与地缘政治”线上闭门研讨会,来自欧美和中国的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在全球疫情反复及地缘冲突加剧的背景下,如何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元丰、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滕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色列分校副校长龚炯以中国论坛特约专家身份发言并参与讨论。中国论坛副理事长李世默致开幕辞,中国论坛秘书长张立荣总结发言。
李世默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意义重大。全球安全倡议反对以意识形态划线,反对胁迫别国选边站队,为安全治理提供新方向。李世默强调,要防止出现“新冷战”,“新冷战”将给国际合作带来灾难性后果,也将阻碍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
会议分两节进行,第一节主题为“在COP27会议前实现气候目标” (Achieving Climate Goals in Advance of COP27),与会嘉宾重点探讨中国、美国和欧洲在气候变化问题的共同利益和潜在分歧,以及气变行动的各国协作等相关议题。滕飞在发言中阐述,通过实现碳中和目标,到本世纪末,中国可避免累计超过130万亿美元的气候损失。他提出两种不同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范式——“目标导向”和“转型导向”,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治理机制应尽快从目前的“目标导向”转变为“转型导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加速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转型。王元丰在发言中指出,各国应重新评估并提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机制的有效性,以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集体行动。他强调60%-70%的历史碳排放由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所“贡献”,七国集团在全球减碳行动上应承担更多责任,也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事关人类前途命运,各国需建立公平有效的气候变化机制,以积极应对气变造成的“生存威胁”。目前,欧美国家主张实施的碳关税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采取相同标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切实际的负担,也不利于碳中和目标的推进。
第二节会议主题为“应对乌克兰战争与能源产业政策的战略思考”(Responding to the War in Ukraine and Strategic Thinking on Energy Industrial Policy),旨在关注气变行动与全球能源市场通胀间的平衡,以及地缘政治危机下各国如何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等相关议题。崔洪建主要从俄乌冲突影响下中美欧能源安全、能源转型以及地缘政治等方面进行阐述。他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未来必须兼顾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中国必须在坚持“双碳”目标的前提下,加强能源供应多样化以确保安全。除了与俄罗斯、中亚等国家的生产商和进口商合作外,中国要继续扩大能源供应多元化,同时还应当与包括英美欧在内的其他能源消费者就确保能源价格稳定、有序推进能源转型开展合作。龚炯对中国等国在俄乌冲突上采取中立立场进行分析。他强调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对俄乌冲突持中立态度无可厚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应在此问题上逼迫中国等国“选边战队”。各国都有权独立自主地决定自身对外政策,“选边战队”将不利于冲突的平息。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俄乌冲突将重塑全球能源市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使各国能源转型愈加紧迫。能源转型是摆脱能源依赖、保障能源主权的最重要手段,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国家间互信是开展全球合作的前提,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应该增强战略互信,加强平等务实合作。
张立荣在总结发言时表示,俄乌战争和西方国家对俄制裁打击了全球经济,正在通过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贸易、金融市场等方面向世界各地传导,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债务和贫困。新冠疫情没能使世界更加团结,而战争和制裁正在使世界走向分裂。各国尤其是大国,应摈弃对抗的零和思维,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平共处,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等全球挑战。
撰稿:祖白地亚
审稿:国佳 张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