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

2021-11-02

 10月27-28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携手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同英国对华事务全国委员会(UKNCC),联合举办“中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UKNCC咨询委员会主席、前外交大臣马尔科姆·里夫金德和英国“伊甸园项目”联合创始人蒂姆·斯密特爵士分别致开幕辞。

1635814716033017133.jpg

(中方专家(由左至右):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滕飞,广东省韶关市委书记、第 20 届联合国科学和技术促进发展委员会主席、现任副主席王瑞军)

研讨会分为四个议题,会议一的议题是“奔向碳中和,为何世界缺其不可”,由英国对华事务全国委员会(UKNCC)主席弗兰克·斯莱文主持。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滕飞表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向碳中和转型,发达国家应当率先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转型过程中要有效管理转型风险。COP26大会对于世界走向碳中和是一个重要机会,但各国间应首先恢复信任,在多边框架下加快《巴黎协定》谈判,尤其是在涉及碳市场机制规则的第六条上尽快达成一致;发达国家应当紧急落实1000亿美元气候融资目标并提出更高的2030年气候融资目标,这对确保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全球碳中和至关重要。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围绕“全球治理新模式—供应链”分析了当今世界贸易中隐含碳的现状。她阐述了跳出国家谈判者的角度看待碳中和全球行动。供应链治理模式可以将生产国、消费国以及金融机构连接起来构成多利益主体协同模式,解决经济全球化和治理属地化的矛盾,促进供应链的安全、高效和绿色发展,并且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供应链新管理模式带来机遇和可能。广东省韶关市委书记、第 20 届联合国科学和技术促进发展委员会主席、现任副主席王瑞军介绍了韶关碳达峰碳中和“六个一”(一个碳中和研究院、一个碳中和产业园、一个碳中和产业基金、一个碳中和智库、一个碳中和交易平台、一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实施路径,强调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韶关市制定清晰的发展路线图,努力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为国家和广东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英方专家普遍认为维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一个庞大的任务,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政府、私人部门、公共组织等需达成共识,需要国家之间以及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同。

会议二的议题是“绿色科技在碳中和行动中的作用”,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参赞陈亚欧主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原董事长傅成玉认为,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中国面临着比许多发达国家更为严峻的三个挑战。一是中国尚处于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耗仍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二是中国的能源消耗主要是煤炭,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0%;三是中国的经济仍在持续增长,发达国家碳达峰时,其人均GDP约为4万美元。中国目前为1万美元,若要在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应尽早达峰,人均GDP要增加2倍以上。

1635814813744057106.jpg

(由左至右: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原董事长傅成玉,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参赞陈亚欧,华盛顿国际税务与投资中心(ITIC)主任阿里尔·科恩)

欧盟中国商会(CCCEU)副会长、中国碳中和 50 人论坛秘书长王稚晟聚焦“中国工商界支持欧盟绿色经济”,以欧盟中国商会10月18日刚发布的《深化互利合作,共塑中欧未来——中国企业在欧盟发展报告2021》为基础,阐述了以下四个方面:中国企业为何能助力欧盟的绿色经济、中国—欧盟绿色合作的重要性、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的作用、中欧绿色合作的关键领域。落基山研究所(RMI)董事郝一涵分享了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科技进步的实例。一是今年9月初,中国启动了首次绿色电力交易,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绿色电力消费,是中国向商业驱动的绿色电力市场迈出的重要一步。二是近期关于城市重建和建筑改造的两项研究将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极大缩短施工期的工业4.0新技术(涉及建筑的3D扫描再到智能设计等)和可降低建筑的碳足迹的新型混凝土技术。

所有参会者一致认为,绿色科技对于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有效地开发和部署新技术和现有技术,对于能源、交通、住房、工业和农业等领域的进步至关重要,同时也需要各国在投资和研发方面积极开展合作。

1635814856616021281.jpg

(中方专家(由左至右):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国际文化交流部副主任齐凯,中国论坛执委韩桦,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参赞陈亚欧,中国论坛秘书长张立荣,落基山研究所(RMI)董事郝一涵,欧盟中国商会(CCCEU)副会长、中国碳中和 50 人论坛秘书长王稚晟,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中心主任、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王元丰,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郑挺颖)

会议三的主题是“ESG(环境、社会及治理)/ 市场机制在碳中和之旅中的作用”,华盛顿国际税务与投资中心(ITIC)主任阿里尔·科恩。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专家组负责人张希良表示,尽快出台全国碳市场管理条例对于全国碳交易体系的运行和发展非常重要。碳排放交易的价格要高于国家设定的碳排放控制目标相关的边际减排成本,太低的话,对低碳经济转型形不成有效的激励,但是太高也会对企业经营造成较大冲击。现在全国碳市场的价格为¥50/吨左右,基本上能反映中国当前全经济尺度的边际减排成本,但随着减排目标的强化,未来呈上升的趋势。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余翔表示,ESG不仅具有实现绿色发展的工具性,更具有引领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理念性。企业在朝着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提高公司治理效能目标前进中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是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每一步坚实步伐。中国建设银行高度重视ESG对全行工作的指导作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多种方式,践行初心使命,积极推动金融为新发展格局服务。

1635814942193045528.png

(中方专家(由左至右):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专家组负责人张希良,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余翔)

英方嘉宾认为,市场可以在人类碳中和之旅中起到一定作用,但各国政府应发挥领头作用,通过政策加快人类走向碳中和的步伐。

5.jpg

(中方专家: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高级顾问杨富强(左上),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中心主任、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王元丰(右上),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陶岚(左下),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议委员会副主任杜少中(右下))

会议四的主题是“人口和公民社会在碳中和世界中的作用”,由中国论坛执委韩桦主持。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中心主任、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王元丰认为,碳中和正在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拯救地球和人类的努力。实现碳中和将引发全球经济和社会革命,可以称之为“第五次工业革命”。他还介绍了“蚂蚁森林”等公众积极参与的碳普惠项目的特点。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高级顾问杨富强指出,公正的过渡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解决气候问题的关键条件。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化石燃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因此中国有超千万名工人以能源化石燃料业为生。中国政府以人为本,会在经济目标和人口失业之间进行权衡。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议委员会副主任杜少中指出,公众参与经历了各种形态,如今拥有了一种新的形态——碳普惠。碳普惠是基于个人或者消费端的数字技术搭建的碳减排平台。我们需要有面向所有人特别要适合年轻人广泛参与的平台。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陶岚强调应注重消费环节的减排。她介绍了如何通过大数据促进公众自愿减排交易,凝聚社会力量建设碳账本和数字碳中和情况。

1635815109846044242.png

(中方专家(由左至右):中国论坛执委韩桦,中国论坛秘书长张立荣,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中心主任、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王元丰)

UKNCC主席斯莱文和中国论坛秘书长张立荣先后作了闭幕发言,均认为中英作为世界重要国家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并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积极提供帮助。希望中英在气变领域加强务实合作,继续通过智库平台保持沟通交流。

英方推荐的发言专家有:曼彻斯特市副首席执行官卡罗尔·卡利、核心城市集团董事克里斯·莫瑞、曼彻斯特气候变化伙伴关系主席麦克·威尔顿、华盛顿国际税务与投资中心主任阿里尔·科恩、碳信托非执行董事保罗·杰弗里斯、牛津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古尔米拉·扎耶娃、英国文化协会中国区主任马特·伯尼、世界古遗迹基金会执行主任约翰·达林顿、碳中宝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宋鸿楷、世界自然基金会可持续食物消费与绿色供应链项目主任于鑫、上海闵行区江川绿色光年环保服务中心理事长倪欢。

  

撰稿:祖白地亚、李泽西、汤卓筠

核稿:国佳、张立荣


上一篇:首届“碳中和国际实践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下一篇:中国论坛参与举办中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