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帝国迷思”:仍未觉悟“用力过度”之失

2022-02-16

陈琪: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

薛静: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中美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月11日,美国发布了新的《印太战略》,引起广泛关注。作为拜登政府上台后的新版《印太战略》本应在去年年底前发布,但因“需要在美国各机构以及域内和域外国家之间加以协调以达成共识并纳入不同观点”的缘故而姗姗来迟。

这份战略文件明确了美国政府在印太地区的五大政策目标,并提出未来1-2年内将推进的十大具体政策举措。通观报告可看出,拜登政府的核心诉求仍然是强调维护美国在印太地区的绝对领导地位,主要是通过向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投入更多外交和安全资源以改变和塑造中国周边的环境来阻遏中国的发展态势,从而实现与中国开展竞争和威慑中国并维护美国霸主地位的战略目标。但与前总统特朗普时期不同的是,拜登政府在一如既往地大打“安全牌”的同时,也不忘增添一些“经济牌”来提高吸引力。

拜登政府介绍该文件时声称,这份印太战略文件并不代表拜登政府中国战略的全部内容,但这份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的国家战略观念,也为我们分析中美竞争态势提供了一个视角。

中美竞争拼的是什么?

拜登版本的印太战略报告表明,中美两国之间的竞争和斗争具有两个基本特点:首先是长期性。中美两国的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两国的相互关系体现着国际体系趋势的基本结构。当前中美关系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之中,这种波动还会持续相当长时期,直到出现一种新的稳定关系之后,新的国际结构框架也就将随之而确立。两个大国将在一个双方认定的具有底线安全边际的界限之内调动各种国内外资源进行战略博弈,这预示了竞争的长期性。

其次,中美两国的竞争和斗争是全方位的。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地理意义上的,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之下,两个国家将在世界重要地理区域进行竞争和斗争;二是双方的竞争和斗争不仅有赖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更是从国家治理和发展模式到对世界格局和国际规则的认识等诸多方面的相互较量。

目前仍然是美国在前面领跑,中国在后面紧追的态势。而从美国近年来所采取的手段来看,美国已显现出某种疲态和焦虑。美国在对华战略中坚决强调建立同盟,用拉帮结派的方式应对中国的复兴,这说明与中国单打独斗美国没有必胜的信心。美国频繁强化出口管制措施来实施科技封锁和舆论抹黑等各种“盘外招”,反映出美国在公平竞争条件下与华竞争和斗争的后果也已心存疑虑。

美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与其在冷战之后过度使用力量分不开的。特别是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出兵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都造成了巨额军费消耗,缺乏一贯和明确的战略目标最终遭遇巨大的战略失败争议。同时,在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国内出现了盲目乐观情绪,错误地将自身的政治制度奉上神坛,自认为代表了人类发展的正确道路,而在实质上忽略了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以缓解社会存在的深刻矛盾,没有足够关注国内民生而只是一味地追求国际霸权,因此才造成了今天美国内部贫富分化严重和社会深度撕裂的困局。

历史经验表明,在不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前提之下,大国之间的竞争和斗争主要是比拼“内功”,没有哪个大国会因遭遇封锁而最终崩溃。如果某个大国出现崩溃,国内原因才是主要因素。因此,在中美两国的竞争当中,谁能解决好自己国内的问题,更好地往前发展,在国际上赢得更多朋友,谁就能最终胜出。

美国仍未觉悟“用力过度”之失

在这份印太战略文件中,拜登政府依然没有觉悟之前过度使用力量的失策,强调美国“将关注该地区的每一个角落,从东北亚到东南亚,到南亚和大洋洲,包括太平洋岛屿”。也就是说,美国还要决心不断地对外投射资源,而不是将这些资源用来解决国内问题,一定意义上违背了其服务于美国中产阶级利益的外交取向的承诺。在具体竞争手段上,美国将一如既往地主要利用安全问题作为抓手,持续在中国周边制造问题,挑拨周边国家与中国的关系(美国本身地理条件优越,不担心中国采用同样手段反制),希望借此继续掌握印太地区的主导权。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将仍将坚持以经贸手段和国际发展倡议为纲领,积极开拓对外发展空间,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如今不仅仅是“世界工厂”,还是全球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新冠疫情发生之后,由于中国采取了最为有效的抗疫措施,在全球经贸领域的地位更加巩固。印太地区国家与中国有着密切经贸往来,美国欲拉拢周边国家共同制华而绑上美国的战车,就必须为这些国家提供更多的经济资源来弥补其损失,这恐怕是美国难以负担的。随着中国实力不断提升,这一负担也会越来越重,直到把美国压垮。

这份印太报告虽然也提及了经贸措施目标和手段,但美国如今自身的经济状况堪忧,不仅债台高筑而且通货膨胀高企;美国又拒绝加入“全面和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TP),而包含中国在内的“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在今年正式开始运作。所以不少国家都担心美国提出的所谓经贸利益是空中楼阁,口惠而实不至。中国周边国家在美国的高压态势之下采用“经济上偏中国安全上偏美国”的对冲策略,其实是不符合美国战略需求的,这也正是美国欲通过产业链的战略重组而力图加以改变的。

美国政治学者杰克∙斯奈德在《帝国的迷思》中曾经认为,美国的制度弹性使之更容易发现自己过度扩张的错误而及时加以纠正。而我们今天看到的美国依然故我地继续走在错误的道路上。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出于美国国内政治需要,只有把矛盾向外转移才能稳定国内的局势;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美国政治一定程度上像艾森豪威尔所说已被军工复合体绑架,无法作出最符合国家利益的决策了。

“刚不可久,柔不可守”。拜登政府如真像印太战略报告所完全指导的那样不计成本地投射力量,一定会在财政上造成赤字,更可能在民生问题和国际形象上产生赤字,以至于积重难返。面对美国印太战略报告的公布和实施,我们要动态地认真评估和分析中美竞争和斗争中双方的优劣势,树立长期博弈的信心,坚定地走自己选定的共同富裕和开放道路,踏踏实实搞好自己的事而不随风起舞,对外斗争坚持“不挑事,不怕事”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文2022年2月16日首发于澎湃新闻


上一篇:扭转乾坤,放下无助——2022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摘译(一)

下一篇:美充实“印太战略”加剧对亚太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