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供应链——2022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摘译(四)

2022-02-21

编者按

2022年2月14日,慕尼黑安全会议(MSC,简称慕安会)发布主题为 “扭转乾坤,放下无助”的《2022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报告认为,在多重危机叠加作用下,西方社会普遍有一种“集体无助感”。西方社会需要证明其有解决当今挑战的答案,系统性竞争可作为改革和创新的催化剂,为人们提供一个扭转态势的机遇。第58届慕安会将于2月18日至20日于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线下举行。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现将报告部分内容摘译如下,以飨读者。



新冠疫情和最近的地缘政治变动如何揭示了高技术领域供应链的脆弱性?这些领域内的供应链弹性将如何影响战略竞争?希望保证获得高科技产品的国家,美国、欧洲、中国和其他获取高科技产品的国家的意图何在?合作空间在何处?志同道合的伙伴国家又有哪些合作空间?


供应链的掌控(supply chains of command)

新冠疫情暴露了众多海外供应链的脆弱性。其连锁反应仍然不断,表现为供应短缺和港口货物积压。尤其在技术领域,人们注意到之前忽视的漏洞。

从汽车到视频游戏机,全球半导体供应短缺导致的各类生产线停产问题,或将至2023年才能完全解决。支持这些生产线的高科技硬件、组件和原材料,或供应均遭遇瓶颈,或控制这些产品方身处于地缘政治热点地区。台积电提供了全球前沿定制芯片90%的产能。2021年下半年,在芯片短缺逐渐缓解之际,汽车、电子和其他行业又由于中国镁产量的短缺而受到冲击。中国生产的镁占全球总镁产量的87%。

依赖充斥着“单独环节的断供”和地缘政治上令人担心的供应源是有风险的,因为这些依赖关系越来越成为国际舞台影响力的砝码。此外,正如疫情所揭示的,自然灾害也会对技术供应链造成影响。微晶片、电子产品、通信设备和采矿业是最容易受到诸如地震、海啸等地质灾害冲击的行业,这些行业也面临气候变化的风险。美国、欧洲和其他高技术经济体,对新大国竞争时代这种供应链脆弱性的认识刺激了其产业政策的复兴。然而,将供应从海外转向国内,即所谓的“外包回归”(onshoring)趋势有其局限。这引发一个问题,想法相近的合作伙伴之间应该在哪些方面展开合作才能使整体供应链更有弹性。


1645492774054132839.jpg

“在美国和西方国家,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赏识,人们也未意识到美国多年技术领先优势及两党党争的脆弱性。事实上,过去几十年中,这种脆弱性几乎存在于所有工业政策中。”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 杰克·沙利文,全球新兴技术峰会,2021年7月13日

图6.1东亚地区半导体制造中心气候危机的预期增长

到2040年破坏性极端飓风的增加频率

2019年制造业中心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按行业细分),百分比

1645492819012087147.jpg

*百年一遇的极端飓风被认为是 "破坏性的"1980-2000年作为参考时期。预测是基于代表性浓度途径8.5情景,假设到2050年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上升约2.3℃
数据和插图: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战略断路器(Strategic Circuit Breakers)

获得和控制高科技硬件和资源在多个方面具战略意义,包括经济竞争力、创新能力、国家安全和对规范、价值观的影响力。专用半导体对许多经济体的主要行业,如电子和汽车行业至关重要。同时,尖端芯片推动着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及生物科技等技术经济中足以改变游戏规则的创新。在许多这类面向未来的领域中,中国正在垄断市场。例如,在2023年前,中国将提供全球70%的电动汽车电池产量。中国在国内外提供移动5G基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也正成为海底电缆的主要供应者。随着互联网使用、数据流量在全球,尤其在亚洲激增,这对数字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对联通设备的所有权和维护,以及设备传输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对国家安全都是关键的。这是针对中国公司在全球提供5G设备的争论焦点,这些辩论在2020年的慕安会就已经展开了。但是关于5G的辩论还表明,各国在采购信息技术时将不仅考虑成本和便利程度,还更多考虑供应商的价值观和可信度。向一个国家提供硬件就有机会影响其通用的社会规范,比如在互联网访问及监控方面。很多专家已经看到,全球通信格局,尤其是互联网领域,在使用西方还是中国设备和标准之间正在划出分界线。

随着整体的国际经济关系与战略竞争愈发联系紧密,(像“地缘经济学”和“武器化的相互依赖”等术语因此而流行),政策制定者和各行业都意识到商业、贸易和投资与往常不同了。在战略竞争日益激烈的不同领域,技术和供应链是其关键。

减少依赖(Chipping away at dependencies)

中国在技术能力和创新方面快速赶上甚至超过美国和其所有盟友,其技术产业板块也与这些国家紧密交织,这一事实使竞争复杂化。各国在各方面正出台措施加强对这些相互依赖领域的控制或管理。在西方和东亚的高科技经济体中,人们转向恢复“外包回归”的产业政策。根据麦肯锡的一项研究,从理论上讲,全球三分之一的电子、半导体和通信设备出口可在5年内转移至其他国家。

图6.22016-2020年部分国家或地区半导体贸易差额,十亿美元

微信图片_20220222085553.jpg

1645493760139018673.jpg


“由于缺少尖端芯片制造,美国正处于不利位置。必须投资以彻底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必须同欧洲盟友合作,通过出口管控共同抵制中国发展最先进的科技,以使中国无法在核心领域赶上我们。”

——美国商务部部长吉娜·雷蒙多,CNBC,2021年9月28日

中国遇到的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巧合。美国采取了“防御性”的措施:出口管制、技术转让限制和其他阻碍中国公司的方式。其“清洁网络计划”(Clean Network campaign)成功劝阻许多盟友国家购买中国5G产品,出口管制也使中国企业不仅无法进口美国的芯片技术,也不能进口来自台湾地区以及欧洲等地的相关产品和技术。尽管这些措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也激励中国加速走向“技术自主”的步伐。美国历届政府也在确保“技术领导力”,这包括众多战略文件,如《关键和新兴技术的国家战略》、《拜登政府供应链审查报告》;也包括产业政策的立法尝试。尽管如此,资金(如《半导体法案》要求的520亿美元拨款)与协调的政策落实仍不足,这让一些人呼吁使用减少“零碎”的战略。

欧洲在疫情前就关注“技术主权”,并已经调整了其工作重点。欧盟委员会的一份文件列出了欧洲高度依赖进口的137种具战略意义的产品,其中就包括技术产品和原材料。欧盟缺少抗衡竞争对手的“防御”能力,如一份与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相当的“实体清单”以进行出口管制。尽管如此,过去两年欧洲自己也制订了一系列文件、目标和方针,包括一份更新了的产业战略、欧盟《2030数字罗盘》、“产业联盟”等。除了欧盟新冠肺炎疫情复苏基金中针对数字技术的1450亿欧元外,欧盟委员会还提出专门的《欧洲芯片法案》以“保护供应安全”。这些举措总体上被视为积极的战略动向。尽管如此,行业专家警告称,若欧盟希望仅通过高端芯片制造能力确保对全球市场20%的占有率,其最终可能会失望。

实际上,欧洲、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针对半导体采取的措施相当于让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芯片巨头为在其本国建设芯片制造工厂展开竞标。行业预测显示,以自给自足的国家或区域价值链代替全球化的半导体价值链会花费约1万亿美元,且由于效率较低,每年还会增加1000亿美元的成本。事实上,鉴于技术供应链的复杂分工及盟友间存在摩擦的可能性,价值链回归的方式可能适得其反。

图6.3  2019年欧盟从第三国进口的关键技术产品和资源份额,百分比


微信图片_20220222091853.jpg

数据和插图:慕尼黑安全会议,基于欧盟委员会和BACI数据库

相互保证的生产?(Mutually Assured Production?)


1645492901454083767.jpg

“事实上,自给自足是一种幻觉,考虑到我们所需巨大,很显然没有哪个国家和公司能单独做到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在有相同价值观的伙伴国家之间寻求目标多样化,建立有弹性的供应链,从而避免单点供应的失败。”

——负责“欧洲适应数字时代”的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玛格丽特·维斯塔格,欧委会,2021年11月18日

幸运的是,想法相似的国家正在增加就技术供应链弹性达成的协商。美日印澳四方开始关注以芯片和稀土为核心的“关键和新兴技术”。2021年秋天成立的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可能会促进跨大西洋的技术政策协调。尽管该委员会涵盖了从清洁技术到人工智能伦理的多个领域,但其短期重点明确落在半导体和出口管制协调。第一次会议上,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就认识到有必要避免双方在芯片工厂上展开“补贴竞赛”。

最好的情况下,“四方安全机制”和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可以成为跨大西洋和印太地区“互补性民主技术联盟”的基础。但不可低估这种协调真正产生作用需要的雄心,尤其是面对中国以国家驱动的技术发展,这是任何高技术民主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对话是廉价的,但与中国在数字领域解绑并不廉价”,志同道合的伙伴只能合作以降低成本。因此,本着分工和避免瓶颈的精神,最有希望的办法是走出“外包回归”的目标,走向美国所说的“回归盟友与朋友”。在相互信任的、志同道合的伙伴间推动供应链多元化,按照欧盟委员会的说法,将实现一种“国际供应链应急手段”,若遇到下一次半导体供应危机,这能够确保关键投入的流动。若更有雄心,则可组建芯片制造“联盟”,以美欧的半导体资金在大西洋建设分布式、点对点的价值链。

对半导体和其他关键技术产品和资源来说,“搞清楚谁在供应链中做什么”需要高度政策协调。当前的供应链危机能够很好地激励各国重新思考供应链弹性和“更好地重建”。最终,在这些问题上的成功将为民主国家在更广泛的技术治理方面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这是至今未能做到的。

关键点


1、技术供应链存在大量瓶颈,个别国家在这些瓶颈处的生产高度专门化。

2、由于其对国家经济、安全和规范设定的战略重要性,技术供应链面临前所未有的受阻风险。

3、高科技经济体,如美国、中国、欧洲和其他国家正利用这些脆弱性,同时通过“外包回归”的生产加以提防。

4、志同道合的伙伴国家间,通过合作能够更有效也更低成本地加强供应链弹性。

翻译:王静姝、刘婷  
核稿:董汀、孙成昊


上一篇:姚锦祥:伊核谈判即将瓜熟蒂落?

下一篇:不安静的东翼——2022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摘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