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锦祥:伊核谈判即将瓜熟蒂落?

2022-03-07

姚锦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微信图片_20220308095910.jpg

2月8日,奥地利维也纳,伊朗副外长巴盖里准备进入伊核协议相关方第八轮谈判会场  图片来源:新华社

内容提要

近日美伊就恢复伊核协议取得巨大进展,外界预估已进入谈判的“决定性阶段”,不排除在短期内达成协议的可能性。目前来看,伊核协议相关方及外部主要力量多对尽快恢复伊核协议持积极立场。就美伊来说,双方领导人都希望重返协议。伊朗方面认为,如果能解除或消解大部分国际制裁,既能迅速改善经济局面,也有助于尽快稳定国内政局,化解近年来此起彼伏的国内动荡局势。美国方面则认为,伊核协议将有助于它更加平稳地从中东抽身,维持地区战略稳定,从而将其主要精力投放在亚太地区。此外,地区海湾国家也继续推动与伊朗改善关系,就连不少以色列军事专家也认为,协议本身有助于维护以色列的安全。

近日美伊就恢复伊核协议取得巨大进展,外界预估已进入谈判的“决定性阶段”,不排除在短期内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双方为何突然取得如此进展,而前方又会存在哪些潜在的变数?

各方形成推动协议达成“合力”

目前来看,伊核协议相关方及外部主要力量多对尽快恢复伊核协议持积极立场。就美伊来说,双方领导人都希望重返协议。伊朗方面认为,如果能解除或消解大部分国际制裁,既能迅速改善经济局面,也有助于尽快稳定国内政局,化解近年来此起彼伏的国内动荡局势。美国方面则认为,伊核协议将有助于它更加平稳地从中东抽身,维持地区战略稳定,从而将其主要精力投放在亚太地区。此外,地区海湾国家也继续推动与伊朗改善关系,就连不少以色列军事专家也认为,协议本身有助于维护以色列的安全。不少迹象表明,以色列似乎在修正对于伊核协议的固执态度,对他们来说与美国保持牢固关系才是头等大事,而非不断破坏美国的地区议程。因此,在如此一致的对话氛围之下,各方都希望抓紧时机尽快重返协议。

与此同时,近期也能看到在伊朗关注的“解除制裁”问题上出现了一定松动。美国近期已经恢复了对伊朗数个民用核项目的制裁豁免,展露出逐步松绑制裁的迹象。而伊朗中央银行也已开始与韩国进行谈判,来释放因美国制裁而遭冻结的70亿美元资金。伊朗石油代表团也已来到首尔。由于韩国曾是伊朗轻质原油的主要客户,这似乎暗示着伊方将开启重返国际石油市场的步伐。这些“言”与“行”,似乎都意味着谈判的关键时刻已经到来。

未来面临哪些障碍?

目前来看,旨在重返伊核协议的文本草案已基本准备就绪,其中约98%的内容是由各方共同编写,可见已就大部分问题形成共识,但仍存在一些分歧点。特别是解除对伊制裁的程度问题、提供关于协议的强有力保证问题,还包括取消与人权和恐怖主义相关的一些限制措施,这类分歧的确延宕很久,需要美国作出政治决断。尤其是在未来美国新政府对伊政策的“反复”方面,如何作出符合伊朗期待的安排?由于在制度上很难对未来的政府作出制约,双方可能会采取“退而求其次”的安排,比如美国未来若再次违反协议,伊朗或许会对应提升浓缩铀的丰度。

除此之外,双方可能还存在具体操作领域的一些障碍,尤其是涉及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的问题。伊朗于2020年2月被该组织列入黑名单,致使伊朗的国际金融业务受阻。未来伊朗若想全面释出其被冻结的资金,也需要加快其本国内部的法律进程,接受工作组的相关决议,这也有助于伊朗脱离黑名单,改善其在吸引外资、国际结算等方面的种种限制。这需要伊朗方面作出切实努力。

俄乌冲突给伊核协议带来新变量

虽然难以将这两件事直接联系起来,但俄乌冲突的确影响了伊核谈判的进程,关键在于这一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美国内部大致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伊朗的立场与俄罗斯过于亲近,尤其当伊朗官方最近表态“乌克兰成为美国挑起的紧张局势的受害者”之后,美方不宜在此时向伊朗妥协;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此刻更应加快推动协议达成,从而弱化俄伊之间的战略合作,这能减轻俄罗斯所获得的国际支持。

但从现实角度来看,美伊似乎都试图采取更为务实的态度。对美方来说,现在正着力将俄乌问题与伊核谈判“脱钩”,努力弱化两者之间的联系,消除近两天重新翻涌的对谈判的悲观情绪。而不断攀升的国际能源价格,也对拜登管控国内的通胀问题构成了直接考验,达成伊核协议的紧迫感也在不断上升。对伊朗方面而言,其与俄罗斯的战略组合固然十分重要,但也不希望将此轮冲突与伊核谈判联系起来。

正如伊朗首席谈判代表所说,无论你多么靠近终点线,但并不意味着你能跨过终点线。未来一段时间,也是对多边主义和国际协调机制的一次考验,可以说目前恢复协议的氛围已充分具备,就看美伊双方能否把握机遇,给地区创造和平的契机。

1646705010678047597.jpg

本文2022年3月6日首发于《大众日报》


上一篇:俄乌危机之下 美欧联手制华走向何方?

下一篇:掌控供应链——2022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摘译(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