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Pacific Talks 2 | 疫情之下的留学生

2020-08-14
1597556544878087512.jpg

你是否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前进的步伐?

你是否希望了解身处世界各国的他们疫情中的生活?

你是否期待从多元视角,观察疫情中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趋势?


特殊时期,IMUSE 2020将继续伴你同行,一起倾听来自不同国家的声音

 "Cross-Pacific Talks" Podcast series

   这个夏天与你相遇!


“Cross-Pacific Talks” Podcast 由China Plus,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和中美大学生交流IMUSE联合制作,是IMUSE 2020系列活动之一。活动拟制作系列节目共6期,每期邀请中美双方学生各两人,在专业主持人的引导下围绕有关疫情的不同话题展开讨论。




疫情之下,国际学生这一群体的遭遇格外引人瞩目。

异国求学的他们有怎样的经历与体会

他们的生活、学习与看待世界的方式,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第二期“Cross-Pacific Talks” Podcast邀请了四位国际学生,他们分别是在华的美国留学生和在美的中国留学生,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视角,了解他们在这个特殊时期的经历与感悟。


1597557036613064151.png

嘉宾介绍

J1.jpg




Jessica XU


  • 北京大学美国留学生,成长于多元文化环境

  • 国际关系学院,大一

  • 热衷于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探索文化间的互动

  • 喜欢舞蹈、音乐、吉他

Tyler





J2.jpg

  • 清华大学美国留学生

  • 化学系,大三

  • 曾担任清华Global Village地球村”活动主持人,参与组织港澳台学生活动

  • 喜欢打排球、泡图书馆

J3.jpg




Nancy HU


  • 哈佛大学中国留学生

  • 主修统计学,辅修经济学,大三

  • 曾参与多个大型活动的组织,如佛大学模拟联合国、哈佛中国论坛

  • 曾参与多个辩论和演讲比赛

  • 喜欢作曲、欣赏音乐、打羽毛球、参观美术馆和博物馆

Shushu FANG





J4.jpg

  • 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留学生,成长于中国,高中和大学就读于美国

  • 主修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辅修政治学,大三

  • 体验中美两国不同制度后,对较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浓厚兴趣

  • 喜欢看电视剧,打壁球,画画和阅读


Q&A

Q1


你是否有就疫情与中国/美国的同学交流?你们的看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Shushu



      我想就自己的经历来谈谈,一月份的时候我在中国,后来在通航禁令下达的前几天回到了MIT,学校当时并不欢迎我们这些从中国回来的学生,要求必须先隔离十四天。在隔离期内,我们只能呆在房间里,不能去教室上课。但学生的态度和校方就完全不同了,学生们觉得没必要戴口罩,当时疾病防控中心(CDC)也说,大家不需要带口罩外出,只有患者才需要戴口罩。中国学生们戴口罩外出时还会遭到嘲笑。但CDC建议全民佩戴口罩后,大家的态度很快又转变了。我也看到了那个棕榈滩的视频,真的非常震惊,至少我身边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当然,学校内部对疫情的看法分歧也很严重,到现在为止,大家都不是在关注疫情的规模,而是在讨论谁应该为现在的局势负责

      刚开始的时候,疫情是我们全家永远的话题,不论我们聊什么,最终都会回到疫情上来。我的父母都是中国人,他们使用微信,也与国内保持着联系,阅读中国的新闻。所以我们家大概更能从多元的角度看待这场疫情。我个人觉得,中国更倾向于向大家强调疫情形势的严峻,以及它对人生命的威胁。美国虽然也在强调,但大家并不如中国民众那样重视,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严重性。

Jessica


Q2


你日常接受信息的媒体有哪些,会同时使用两国的社交媒体吗?(微信、微博、facebook、Twitter)你怎么看待中国和美国的媒体报道?你认为媒体报道是否传递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是否能保持基本客观公正?


Nancy


      

      我确实会同时从中美两国的社交媒体上获取信息。中国方面,因为我没有办法订阅国内的报纸,所以大部分新闻都来自于微信、微博或者其他新闻网站。在美国这边,我订购了《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也会看YouTube和其他媒体关于新冠病毒的报导。

      我想补充一些对信息匮乏与谣言的看法。谣言可以产生于任何地方(不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其他社交媒体),而信息的匮乏会使得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完全被谣言所迷惑,我认为这或许正是美国确诊病例众多的原因之一。尽管有些人在浏览媒体信息的时候,能够很快辨别出哪些在博人眼球,哪些值得一读,但还有很多人并不了解新冠病毒,只是一味地相信媒体,从而很容易受到误导。在他们被误导之后,通过他们了解信息的人自然也会被误导,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Tyler


Q3


在不同的教育体系之下,你的思维模式发生了什么转变吗?这种转变是否影响到这次对疫情的认识?


Jessica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顶尖的学校之一,这里的学生也都很厉害。我刚来的时候压力很大,但我觉得这样的压力是很有益的,可以督促自己更努力地学习。不带成见地说,从我在美国和在中国的见闻来看,我遇到的中国学生要勤奋得多,中国的教育环境也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育体制方面,我没有在美国上过大学,所以没法给出一个非常准确的比较。但总的来说,我觉得融入新环境不是什么大问题,我可以慢慢地适应,就像慢慢去适应美国的大学生活一样。

      在中学时期,学校的竞争非常激烈——大家像是“overachiever”,都在不断努力,超越自我。我其实很享受这一点,但学业上的压力肯定是非常大的,在学校里我们必须专注于学习,没法去探索其他方面。而在美国高中,学生有时间花在自己的其他兴趣上。在大学里,我感觉人们又一次变成了“overachiever”,在麻省很多人总感觉自己不够好,我相信在哈佛和清华也是一样的。但当我们和别人一起解决问题时,我们不会总想着要超越他们,而只是要超越自己,这对于合作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我很喜欢这一点。

Shushu


Q4


中美两国在控制新冠病毒传播方面,你认为中美各有哪些做的较好的地方,有哪些需要向对方学习之处?



Nancy


      

      作为中国公民,总体来说我认为中国各级政府做得非常出色,在疫情防控提高公众敏感度方面都做得很好。用我奶奶的例子来说,她虽然不识字,却仍然知道很多疫情相关的信息,比如怎样保护自己,怎样保持社交距离,这都要归功于当地政府的举措。其次,作为一名国际学生,我也看到人们在微观层面上遇到的困难——他们很难找到充足的医疗资源。有时,艾滋病或糖尿病患者可能因为疫情导致的医疗资源短缺,而无法继续治疗,这让我感到非常痛心。而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美国的应对方式,我认为肯定有改进的空间,但在不同的州具体情况是不同的。例如,联邦政府在新英格兰的抗疫举措,就与在肯塔基和田纳西等中西部州有所不同,与马萨诸塞州也有差异。我目前仍然在尝试理清这些差异,并试图弄清不同的州是否会因为其内部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政策。

      有人把美国对疫情的应对视为噩梦。在美国,总统是不能插手各个州的内部事务的。比如我们马萨诸塞州的州长是查理·贝克,他制定了社交隔离和逐步解封的规则。目前我们有一些需要格外注意的患者,因此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政策。但对于德克萨斯州这样确诊不多的州来说,州长可能不太重视,他们采取的政策也更宽松一些,甚至没有要求保持社交距离或佩戴口罩。佛罗里达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之前病例不多,政府也不够重视,没有呼吁民众佩戴口罩,商店和市场也依旧营业,这种过早的解封最终导致病患人数攀升。

Tyler


Q5


你是否注意到了在疫情控制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问题,对此该如何看待?(如,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普遍认为封城、保持社交距离这些做法侵犯了人们的自由,但在亚洲,人们大多只会将这些看做是健康问题)


Shushu


      

      我认为文化差异的确存在,人们考虑问题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在中国,人们会优先考虑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但在美国,人们更关心的则是隐私和自由。我认为这种差异也是一种制度差异,美国虽然有民主,但不是真正完美的民主,而更像是一个分散的系统,就像Tyler提到的,每个州的州长,基于自身立场,可能会在戴口罩或社交隔离方面做出不同的规定。相比之下,中国的中央政府非常强大,当政府做出正确的决定时,整个国家就会拧成一股绳。中国的体制在面对如此巨大的危机时是非常有效的,每个人都能迅速行动起来,听从指挥。而在美国,你会看到人们对许多事情观点迥异。比如有些人认为佩戴口罩会令人窒息,会对有潜在健康问题的人造成危害。在和平时期,这些分歧无伤大雅,但在重大危机之下,这个国家就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分裂。另外,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只会看到自己想看的新闻,比如看福克斯的人就不会去看CNN,他们也不会拥有融合的观点,所以调和分歧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我想补充一点,许多新闻媒体往往被贴上左翼或右翼的标签,人们会根据自身的立场,选择他们想听的新闻。

Tyler


Q6

Q1


“疫情期间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作为留学生,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时差、网络、抗疫物资、衣食住行等)?



当今时代,全球化出现了某种倒退倾向,未来世界发展方向仍不明朗。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全球化的倒退的呢?



Shushu


      

      近些年,美国退出了一系列国际条约,特朗普提出的“America First”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这似乎都在表明着全球化正在渐行渐远。从经济学角度讲,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存在着低迷期和繁荣期,我们需要控制这个动态波动让世界更快回归正轨。全球化不一定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但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将逆全球化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中美两国之间如今存在一定不和,但假如中美能够真诚地进行对话,损害或许就可以降至最低。

      虽然目前各国“互动”的代价较高,但幸运的是,交流并没有被完全切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仍有商品的运输和交易。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我认为谨慎"贴标签"十分重要,我们要摆脱刻板印象的局限,理解他国文化。就如黑格尔所说的,历史是螺旋上升的,这次挑战过后,世界各国的合作也许会更进一步。

Nancy


Jessica


      

      公众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从文化的角度看,交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国文化,了解不同国家的人。虽然这只是一小步,但同样可以增进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之间的理解

      整体来看,我认为世界会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由此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作为个体,我们应当尊重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互相帮助,度过难关

Tyler


Q7


身处于这样特殊的时代,你对未来的生涯发展有什么样的规划呢?你的规划又是否会受到当前国内或国际社会局势影响呢?


Shushu


      

      我想从事CS方面的工作。中美两国的科技产业都在蓬勃发展,也都有很好的就业机会。我个人倾向于留在美国,因为在这里我更容易平衡我的工作和生活。当然,工作签证H1B和学生签证尤其是OPT都有很多限制,找到工作并留下来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难。这种情况下,我也可能回国发展,这取决于哪里有机会

      我并没有过多考虑要留在哪个国家。我的专业是统计和经济学,未来可能做一些与贸易或数据科学相关的事。我认为两个经济体都有很多不错的工作机会,我也在了解更多的信息

Nancy


Jessica


      

     我刚刚读完大一,对未来的职业还没有什么想法,但目前的情况不会对我未来的选择造成太大影响。

      我同意Shushu和Nancy说的。无论你做什么,重要的都是机会和收获,还有你如何应用这些收获。无论如何,我相信只要你有能力,并且让你的能力被看到,无论在哪里你都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Tyler


Podcast登陆平台链接

CHINA PLUS:

http://chinaplus.cri.cn/podcast/detail/2/87874


轻松调频:

http://ezfm.cri.cn/schedule/detail?programId=87874&type=history&origin=other



Last:Cross-Pacific Talks 3 | 新冠疫情下的跨文化交流

Next:Cross-Pacific Talks 1 | 疫情之下的学习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