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50周年】姚云竹:重拾融冰初心——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2022-02-24

姚云竹: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的最后一天,中美双方在上海正式签署了两国之间的第一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2021年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与拜登总统的视频峰会上,提出了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重读50年前的《上海公报》,体会到这份文件充分体现了这三项重要原则。

首先,《上海公报》体现了中美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尊重”。“互相尊重”表现在对两国差异的理解、包容与接受,这些差异包括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历史和发展道路等。中美领导人站在人类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审时度势,以宽广的胸襟,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才能开启交往的大门。

在《上海公报》的谈判过程中,理解和考虑彼此的利益诉求,也是“相互尊重”的体现。在谈判最困难的台湾问题时,双方反复磋商,最终形成《公报》中的立场表述,既美方对“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持异议,并确认了“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这一立场的确立,为两国正式建立,以及其后几十年的关系奠定了政治基础。

近年来,美国改变了对华认知,把中国看作“战略竞争对手”,并把台湾变成美国对华竞争的工具。美国提升与台湾的官方往来、帮助台湾拓展“国际空间”,提供武器装备和强化军事合作,实施针对大陆的武力威慑活动,把台湾纳入与盟国的军事合作范围,从而严重背离了其在《上海公报》中表达的基本立场,也动摇了半个世纪以来双边关系的基础。中美关系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海公报》中有关台湾问题的共识能否坚守,以及彼此的利益能否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切实的尊重。

其次,《上海公报》确立了中美双方“和平共处”的交往之道。双方同意“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要在相互关系中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达了“减少国际军事冲突危险”的共同期望;并承诺不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和平共处”的共识,有助于消除对战争前景的担心。中国踏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启动了经济腾飞和社会改革,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美国则结束了越南战争,弥合了国内政治裂痕,冷战后成为享有超群实力的唯一超级大国。

中美和平共处,也为双方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础。在维护国际不扩散核武器机制(NPT),打击全球恐怖主义,维护海上通道安全,斡旋调解国际冲突,实施国际维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然而,关于谁在谋求霸权的问题,中美的认知差距却在逐渐拉大。在美国看来,中国的经济腾飞和军队现代化挑战了它世界第一的地位。中国维护领土和海洋权益,是胁迫邻国和破坏秩序;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地缘战略扩张;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是用“中国模式”对抗“西方模式”;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推进军队现代化,是对地区和平稳定的威胁。总之,中国有一个长远战略目标,就是要与美国争夺霸权并最终取而代之。美国如此揣测中国的战略意图,导致了利益评估的零和化和政策行为的对抗化。而中国的初心,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谋求霸权。美国近两届政府对中国进行经济打压,军事遏制和外交孤立,大大挤压了合作的空间,增加了摩擦对抗点,破坏了世界上两个重要国家、两个最大经济体、两个核武器国家之间的稳定与和平。

第三,《上海公报》体现了中美双方“合作共赢”的追求。50年前,中美恢复交往有着合作对抗共同敌人的地缘战略考虑和安全需求。为此,军事合作得到优先关注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两军高级代表团频繁互访,对口防务部门深入交流,军事技术合作也不断拓展。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军事合作的动力下降;而美国对台独势力的纵容,严重销蚀了双方的军事互信。

从《上海公报》中可以看到,中美交往伊始就积极探寻各种合作可能:双方就扩大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 “人民之间的了解”,建立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以及“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等具体合作上,达成了一致意见。过去50年的历史充分表明,以合作主导,有助于求同存异、排除障碍、取得成果。同时,双方还认为良好的中美关系是世界的期待,“两国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会对缓和亚洲及世界紧张局势作出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尽管中美关系跌宕起伏,却始终运行在以合作为主的轨道上。中国反对近两届美国政府简单地用“大国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认为这是用零和逻辑推导出来的消极互动模式,违背了世界潮流,不符合时代精神。以“竞争”主导互动,不仅双方受损,而且危及全球发展与和平;而以“合作”主导,不仅两国受益,而且惠及亚太和整个世界。

在纪念《上海公报》发布之际,我们期待中美两国能够重拾50年前的融冰初心,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三项原则,推动中美关系行稳致远。

此文为作者在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美国问题研究所和美国学会联合举办的“纪念《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本文2022年2月24日转载至中国新闻网


上一篇:【尼克松访华50周年】寻找中美被忽视的合作潜能

下一篇:【尼克松访华50周年】专访章百家:塑造顺应时代的中美关系,需要打破常规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