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欧亚变局,周边外交更重要

2022-04-20

编者按


随着乌克兰危机的不断升级、美欧与俄关系的全面破裂、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翻新出台,以及一些国家内部政局的变动,一场二战后空前猛烈的欧亚变局轰然展开。中国作为亚洲国家,外交的基本立足点在周边地区,直接承受着这场变局的种种后果,也直接影响着这场变局的发展前景。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周边安全战略和亚洲外交布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需要做出怎样的响应,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与《世界知识》杂志合作,走访了一些专家学者,请他们从不同角度谈谈看法。 


受访嘉宾(按姓氏笔划排列):

冯玉军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刘天聪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朝鲜半岛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安 刚  《世界知识》杂志编辑、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李勇慧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吴怀中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张 洁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杨 成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

林民旺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胡 波 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赵明昊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翟 崑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樊吉社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650682072711090971.jpg

海南博鳌。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定于2022年4月20至22日在这里举行。

我国周边地区安全态势正在发生何种变化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四点重要变化

樊吉社: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在如下四个方面发生了较为重要的变化:

第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已经进入冷战结束以来最激烈的调整期,中美关系之变是驱动亚太地区国家间关系调整的核心动力。中美未来的战略竞争可能会聚焦于亚太地区,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重点和焦点也在亚太地区,美国将增加对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投入,竭力维护其在历史上对亚太地区安全的主导作用。2月11日白宫发布的《美国的印太战略》文件已经展现出清晰迹象,美国宣称要塑造中国的战略环境,亚太地区是建立“影响力平衡”的关键区域。

但是,美国能否遂愿将其全球战略重心转向“印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洲形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乌克兰危机持续升级表明,欧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冲撞十分激烈,欧洲安全形势进入剧烈调整期,美欧与俄罗斯的矛盾有可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牵制和分散美国的战略精力与资源。但是,形势如何发展还要继续观察,因为乌克兰危机正在考验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世界秩序,其溢出影响可能超乎想象。

第二,亚太地区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外交关系开始呈现安全化、意识形态化的特点。在冷战结束后的30年中,经济合作是本地区国家间关系的重点,安全问题属于较为次要的问题。这种态势正在改变:在技术标准和供应链重组问题上,经贸问题已经转变成安全议题;国家间经济关系被安全化,因而成为较量的“工具”和“武器”;一些国家为了避免因为经济依赖而承受压力,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减少对某一个国家或者市场的过度依赖。

第三,亚太地区各国未来面临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的压力。本地区很多国家在安全上倚重美国,在经济上倚重中国,在中美关系较为稳定的时期,这种各国在中美之间的平衡不会面临压力,但中美关系还在不断恶化,两国较量必然影响或者波及本地区所有国家——这些国家面临“选边站队”的压力,目前还难以判定亚太地区今后将会呈现“阵营化”还是“碎片化”的特点。

第四,本地区支点国家或者关键国家的外交调整态势值得进一步关注。澳大利亚已经“选边站队”;日本积极响应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各项议程,似乎保持着政策灵活空间,但总体更加倾向美国;韩国努力维持平衡,但新选出来的政府也可能更强调美韩同盟关系。同时,亚太地区的常规军备竞赛如火如荼地发展,未来甚至也可能出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风险。以美英澳三方安全联盟(AUKUS)和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合作(QUAD)为标志,新的国家间组合在本地区开始出现,有关态势可能会加速演进,出现更多由具体议题主导的“志愿者联盟”。

冷战结束后的30年间,中国从亚太“走向”世界,美国现在开始从世界“回归”亚太,这种态势的演变及其对亚太国际关系的影响发人深思。中美关系的变化很可能会改变本地区热点问题的发展轨迹。在此情况下,中国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周边战略,进一步厘清在本地区的目标,以及该如何处理对不同国家和对整个地区的政策。

1650682095116043674.jpg

2022年3月2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一场电视直播的政府会议上称,对于向“不友好国家”供应的天然气,俄将只接受以卢布付款。

欧亚震荡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冲击是根本性的

杨成:欧亚地区的变数急剧增多,苏联解体后一段时间里总体稳定、总体缓和、总体发展的基本格局不复存在,正在加快重构。

一方面,地区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开始多点频发。继去年美国仓促撤军、塔利班重新上台引发阿富汗局势变化后,欧亚地区一段时间以来接连发生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边境地区武力摩擦、白俄罗斯—波兰边境移民危机、哈萨克斯坦政局动荡和近期成为国际焦点的俄乌冲突等事件,这些标志着整个欧亚地区已经进入以紧张、冲突、动荡为主要特征的局部失序新阶段。这既是世界秩序变革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显著加速了国际权力转移、国际体系转型和国际秩序重组的节奏。

另一方面,中俄美欧四方对欧亚地区事务的投入均有所增加,日本、印度、土耳其等中等强国的介入意愿更加明显,域外强国博弈的态势微妙复杂。以乌克兰危机为标志,欧亚地区似正在迅速向基于地缘政治零和博弈这一冷战思维的“集团政治”“小圈子外交”的模式回归,制度竞争和制度对抗成为新的场域。在美西方对俄实施全域制裁的情况下,俄采用非对称手段予以强烈回击的意愿不断上升,局势失控的风险不能排除。

欧亚地区是中国在后冷战时期推行大国外交、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输出国际公共产品的重要阵地,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地带,关乎我国外交整体布局当中的周边外交、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及多边外交的整体安排和核心利益。作为我国战略支撑的欧亚地区的不稳定因素,预计在较长时间内势将持续发酵。这不仅使我们面临一个风险更高、挑战更多、危机重重的周边环境,对我国全局性战略部署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应对乌克兰危机,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稳步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前的一次重要阶段性“大考”。

无论局势怎样演变,中国都应积极并建设性、创造性参与欧亚地区事务,并借助各种多边双边机制与平台为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注入正能量,维系和巩固与欧亚各国守望相助的基本格局,持续推进共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


冯玉军:俄罗斯的整体战略布局不仅面向西线,也关注亚太方向。首先,俄借助美国从阿富汗撤军恢复了对阿事务的影响,进而提振了对整个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它同阿富汗境内的不同政治势力保持着联系。但俄也没有过深卷入阿事务,一方面是为了避免重蹈阿富汗的覆辙,同时也防止恐怖主义卷土重来。目前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两国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对俄罗斯的依赖。其次,今年1月哈萨克斯坦政局变动后,表面上继续奉行多元平衡外交,但也会逐渐向俄倾斜。从某种意义上讲,俄在继与白俄罗斯建立联盟关系后,把哈重新拉回自己的战略轨道。当然,在俄乌冲突之后,欧亚地区形势正在发生重大而微妙的变化,后续发展尚待观察。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在对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积极布局。2021年底,普京对印度进行了“闪电式”的访问,双方签署十年期军事技术和军事合作协议;俄与东盟重要成员国也进行了军事演习;蒙古国总统访俄,在2019年签署的战略文件基础上发表新的联合声明。可以说,俄版“印太战略”已经悄然成形,这是一套多种手段和目标相互缠绕的“组合拳”,旨在通过与地区国家搭建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关系网络,扩大俄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存在,并通过向地区国家出口军火获取政经利益。俄也要通过其“印太”布局,获取抑制“印太”地区大国崛起的“杠杆”。当然,俄乌冲突的后果将对俄版“印太战略”产生重要影响,其实际成效与预期成效的落差将会拉大。

1650682125567031763.jpg

2022年3月21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华盛顿出席一商务论坛会议时表示,印度在谴责俄罗斯的问题上反应迟疑,是美众多盟友中的“例外”。

拜登政府“印太战略”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影响几何

美国“印太战略”更加系统、立体

赵明昊:今年2月美国首次以白宫名义发布“印太战略”文件,体现了其真正、彻底回归“印太”的战略决心。在乌克兰危机异常严峻的背景下,拜登政府一方面推迟《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出台,一方面如期发布“印太战略”文件,对地区国家释放出“无论发生什么,美国一定要把战略重心转到印太”的信号。未来十年将是美“印太战略”落地的关键十年,必定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这份“印太战略”文件出现了“影响力平衡”“势力范围”等新表述,把中国塑造成为“地区恶霸”,还渲染中国对邻国实施所谓“经济胁迫”,将经济问题“安全化”。

文件显示出对防务供应链、数字安全和同盟体系关系的重视,特别显示出整合美国和盟友国家的防务工业基础并使之相互连接的意图,明确AUKUS推动防务科技、技术合作的任务。在数字安全方面提出要建立一套符合美及盟友伙伴价值观共识的技术标准,构建新的数字经济框架,在数字基础设施领域推进“重建美好未来”(B3W)倡议。

拜登政府的“印太战略”不再延续特朗普时期过度针对中国疯狂施压的风格,而是聚焦美国要对盟友伙伴做些什么,以确保对它们拉得紧、拉得住。这份文件提出了美国的“印太伙伴”名单,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蒙古国、新西兰、新加坡、越南和一些太平洋岛国。在东南亚,拜登政府下一步会重点拉拢印尼、马来西亚。

这份文件提出“要重视印太地区的每个角落”,包括强化在太平洋岛国区域的外交存在,推进续签和扩大《自由联系条约》(1980年代美国与密克罗尼西亚、帕劳、马绍尔等国签署的结束三国被托管状态、赋予其主权,但美继续负责其防务的协定)谈判。在区域外,强调要推动欧盟和北约与“印太”地区的关系,构建“印太”与欧洲、大西洋地区之间的“桥梁”。

在海上活动方面,拜登政府的“印太战略”强调所谓“民事安全挑战”,宣称将扩大美海岸警卫队在“印太”地区的活动,以“帮助相关国家开发海上资源”。这显示,美还会进一步利用所谓“非法捕鱼”等非传统安全议题给中国制造麻烦。

拜登政府的“印太战略”文件七处提到“台湾”或“台湾海峡”,竟然出现“确保台湾的未来以符合台湾人民意愿和最佳利益的方式被和平地决定”这样的新表述。

拜登政府的“印太战略”并非仅是个地区战略,而是要从美全球战略重点经营地区的层面界定国际秩序基本性质,将“印太”与美对国际秩序的整体把控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个例证是,拜登政府对“印太战略”性质的表述做出调整,在“自由”“开放”之外新增“连通”“繁荣”“安全”和“韧性”,并提出了“开放”“透明” “包容”的原则。

总之,拜登政府将会不断强化与盟友伙伴的同频共振,以推进其地区战略。美推进“印太经济框架”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或给中国在周边地区推进“一带一路”造成现实和长期的影响。美国地区战略的意识形态色彩也会进一步增强。


翟崑:个人归纳,拜登政府的“印太战略”同特朗普时期相比有八点不同。第一,在方法上强调系统性、网络化,而不再主要强调军事制衡手段。第二,心态由在本地区“当老大”转向“拜托大家”,也就是寻求盟友伙伴的配合和支持,甚至根据具体任务直接冲上与中国竞争对抗的前台。第三,注重长期布局,争取更强的可持续性和韧性。第四,搞“阳光普照”,不同领域的各种资助、投放、支持手段像“撒胡椒面”一样覆盖整个地区,对过去基本上被忽略掉的南太平洋岛国地区也重视起来。第五,注重把欧洲国家和“印太”区域连接起来,以形成战略资源的“全球互联互通”。第六,以AUKUS、QUAD、美国—东盟关系等为载体,尝试在已经非常复杂的地区安全架构和合作机制当中创立新的“竞合”和伙伴网络拓展模式,目前仅是开始,具体怎么发展还要看。第七,关注“潮流”议题,比如低碳、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人才培养),试图发挥美国之所长在地区经济议程中占据一席之地,弥补冷战后经济领域影响力从亚太退出的短板。第八,让其他国家出头做“印太战略”投入的“增量”,美国在一旁“鼓劲加油”,从而控制战略成本。

中国要高度重视美国“印太战略”的系统性变化,同时相应地丰富、完善“一带一路”等周边相关议程的设计和布局。对于东盟而言,它们也会认真思考自己在美国“印太战略”当中的位置,相应丰富、完善东盟的“印太展望”,竭力主动平衡中美两个大国的地区战略也会出现新的变化。


准确判断美国“印太战略”属性

安刚:府“印太战略”文件先于其《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发布,且发布层级提高至白宫,表明美推进全球战略重心向“印太”地区调整的进程不受欧洲方向战略形势变化影响的决心。但对于这个战略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战略,我们需要经过充分研究后才能下结论。

这里我想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拜登政府的“印太战略”到底是美国全球新战略的“地区篇章”,还是“核心支柱”?定性为前者似乎太轻,判断成后者似乎又太重。能否弄清楚这个问题,关乎我们如何应对。第二,如果说美“印太战略”就是针对中国的,那么它是对华长期战略竞争的“区域框架”,还是“全球布局”?是一套围堵中国的战略,还是某种形式的“平行竞争”“开放竞争”战略?

的确,从字面上看,拜登政府的“印太战略”有意减少、弱化针对中国的色彩,直接的涉华内容并不算多,但细读起来,字里行间、每个角落都反映着对华考虑,按照美国的战略利益和价值标准“形塑”中国周边的意图十分明显。与其说美国是要把中国的影响力封堵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不如说其是在政治、军事、科技、供应链韧性、基建、盟友支持度、意识形态、应对全球挑战等方方面面展开地区性的竞争,与中国在本地区各施所长、各行其是,最终看谁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和魅力“胜出”(out compete),在本地区实现“人心所向”。对此,我们应心中有数。


各个具体方向上的挑战和机遇

俄罗斯方向

李勇慧:对中国的周边外交而言,俄罗斯既是全球伙伴,也是重要友邻。在乌克兰危机升级为地区冲突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在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美欧与俄关系全面破裂的背景下,预计俄罗斯将会不断加大对太平洋地区事务的关注和投入,中国需要更多地从周边安全与稳定的视角处理对俄关系,进一步思考欧亚地区秩序构建和战略目标的一致性问题。

安全方面,中俄在共同应对美国“印太战略”部署方面拥有合作空间。但在维护共同安全的同时需要避免“集团化”态势。

海洋合作方面,中俄在北面和南面均具备合作潜力。在北极港口现代化、航道安全等问题上,两国可加强双边合作,并且共同推动多边合作,但需要注意防范可能引起国际司法争端的问题。南面,中俄需要与东盟加强反恐、贸易自由化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东亚区域合作、“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良性互动。

1650682163339066171.jpg

2022年1月24日,阿富汗临时政府代表团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与美国、挪威等国代表就如何解决阿人道主义危机和被冻结资产问题举行会谈。

东北亚方向

吴怀中:全球重要智库、媒体在预测2022年的世界主要风险和挑战时,并未充分考虑日本的战略动向和中日关系走向。尽管如此,相关战略态势动向仍然值得关注。

综观日本近年发生的变化,可以看出,其一,日本的战略筹谋能力和外交活跃度逐渐加强,全球影响力及涉华博弈力有所提升,例如在推动《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CPTP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形成与生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二,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国,对美“印太战略”发挥着“地区总代理”和“力量倍增器”作用,这就增加了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复杂性。其三,日本加速军事转型,发展全域高新军力尤其远程打击力量,并针对西南防卫、台海问题等对我谋划对抗和反制。同时,以所谓“人权问题”等为抓手大肆干涉我国内政,急推(涉华)经济安全战略,并使之成为美“印太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需要想方设法将风险与挑战转化成机遇。我们要加速完善战略布局,特别是要巩固发展与欧洲大国的关系。和谐周边,阻滞“美主日协”的地区遏华阵营的生成。应在重振区域一体化和多边主义的国际主流诉求当中,更多地在疫情后的区域合作与发展这个层面上运筹中日关系。单就中日双边关系而言,应以纪念中日复交50周年为契机,对日适时进行高层交流和磋商,力争在新形势下构建稳定可预期的中日关系。


刘天聪:总体看,朝鲜半岛的形势有望保持比较长时期的和平和稳定,能够延续我国周边政治核心地区的总体安全。半岛生战生乱、核问题进一步恶变的可能性均不大,在可预见的未来,朝鲜半岛问题大概率不会成为我们的重大风险点。

韩国第20届总统大选已经结束,曾在竞选中发表过不少亲美言论的尹锡悦当选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中韩关系将要恶化,因为韩国与我国深度利益交融,战略相倚,处理好对华关系是其无法摆脱的“宿命”。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双方当以此为契机推动两国关系继续提质升级。

不过,朝鲜半岛的长期安全隐患仍不容忽视。朝核问题引而不发,不确定性和危险性始终存在。韩国新政府的对外政策流动性较大,将在中美之间艰难平衡,各种潜在事态需要我们随时应对。美国以朝鲜等问题为借口不断加强美日韩同盟协作,不仅加剧地区的不稳定性和军备竞赛,更离间中国与邻国关系。

东南亚方向

张洁:东南亚方向,主要还是美国“印太战略”调整带来的影响问题。拜登政府的“印太战略”以东盟为主营方向,全文提到东盟19次、东南亚12次,相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多。这个战略继续同时依托东南亚国家和东盟组织,对东南亚国家继续采取“2+4”(菲律宾、泰国这两个同盟国家和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这四个伙伴国家)的地区支点组合。这个战略为拉拢东盟,肯定其在区域架构中的“中心作用”和在“印太”地区的“连接作用”,明确指出要加强QUAD与东盟的对接。

就主要合作内容而言,“印太战略”在东南亚方向总体没有大的突破,连续性大于变化性。在继续强调卫生防疫、海上安全、互联互通、人文交流等合作的同时,渲染数字经济合作的重要性。此外,将海岸警卫队合作纳入美与东盟安全合作范畴值得注意,未来或将对我国在南海的维权行动造成更多干扰。

东盟方面对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出台难掩担忧之情。一是担忧自身在区域架构中的“中心作用”由于大国竞争的加剧和QUAD、AUKUS作用的加强而被边缘化。二是担忧东盟的“统一性”因中美战略竞争加剧而被瓦解,老柬缅三国与东盟其他国家对外政策的裂痕加剧。最重要的是,尽管东盟国家意识到自己面临的“选边站”压力继续增大,却仍未找到“战略自主”的有效路径。

南亚方向

林民旺:南亚方向,我们要看到,在印度国内,国大党还在不断衰落,持续执政的印度人民党的基本理念是亲西方的,加上中美长期战略竞争的作用力,以及中印边境争端的持续牵制,中印关系的改善发展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目前,印度和美国的南亚和印度洋战略逐渐合拢,联手制约中国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拜登政府出台的“印太战略”明确表示要让印度在印度洋扮演“核心角色”,美国因此对美印之间的众多分歧性问题(如印人权问题、与俄军售关系)采取了特殊化的立场。

随着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南亚小国为求“超脱”,逐渐减少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大国的明确战略支持,明显地呈现出机会主义的做法,使得我们今后做他们的工作面临更多复杂因素。

但与此同时,中国在南亚地区也面临更多机遇。我们对南亚格局的塑造能力越来越强,在基建、民生等方面的支持能力也很有吸引力。巴基斯坦对外政策的多元化趋势、中国与伊朗关系所取得的突破、阿富汗正在发生的变化,等等,都赋予我们在南亚方向推进周边外交和“一带一路”建设以更多空间和机会。

1650682201687083442.jpg

2022年3月26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访问尼泊尔期间与尼总理德乌帕举行会晤。

强化周边安全战略,完善周边外交布局

“以战略应对战略”

张洁:这些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虽然复杂多变、动荡不安,但总体保持和平稳定,为区域合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成为中国崛起的重要战略依托。面对当前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的整体环境,中国需要以战略应对战略,坚持和发挥既有周边外交政策经验,优化完善周边战略,对冲美“印太战略”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具体来说,中国周边安全战略应以建立周边命运共同体为总体目标,同时需要抓好三个统筹。

一是统筹规划战略目标,确定优先排序,避免因目标冲突导致自身政策效果的相互抵消与对外信息混乱。中国仍应以经济合作为首要,同时守住安全底线,注重民心相通的长期夯实。

二是统筹运用外交、经济与军事实力等多种手段。“睦邻、安邻、富邻”政策以及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型安全观,尤其是关于发展与安全的辩证阐述,对于中国外交实践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依托“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加大对周边国家的投资,推动与升级区域合作机制,仍是中国经营与塑造周边的优势所在,也是地区国家实际之需。当然,经济手段不是“万金油”,应有赖于中国外交的精耕细作,如更多关注“小而美”的民生项目,更多投入民心相通,更多增加周边国家民众的获得感。加强军事实力建设仍然是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的必要手段,历史经验以及当下国际安全形势充分说明这一点。

三是统筹运作多种地区机制,推进共同安全。中国应继续支持东盟“中心地位”的总体地区架构,同时通过“一域一策”“一国一策”,丰富与完善次区域合作机制,如在东南亚形成“澜湄合作”与南海沿岸国合作机制,从而适应与满足不同次区域的安全与发展需求,推动多样化的地区合作,对冲“印太战略”着力打造的排他性、集团化竞争态势。 


赵明昊:周边外交和中美博弈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美国决心强势回归“印太”,加剧中美博弈在我们周边地区的“负外部性”。中国既要付出更大努力经营好周边,也要充分估计美国联合周边其他“玩家”共同压制中国的态势。拜登政府“印太战略”文件清晰勾勒出美国的行动计划,中国是否有完整的亚太战略加以对应?我国周边外交政策的精准度和灵活性是否需要进一步提高?中美博弈和周边外交两者联系紧密但不能混为一谈,我们是遵循从亚太出发应对美国博弈压力的逻辑,还是从对美斗争的需要出发看待自己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又如何实现两者的平衡?这些都是必须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周边外交工作也需要更加注重细节,优化战略分层并进行精细化操作,比如思考如何应对美在数字经济、网络安全、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推出的政策新工具,如何应对美借助“反腐败”、海事安全、“非法捕鱼”等具体问题向中国施压的行径。

1650682270693072294.jpg

2022年2月17日,东盟外长非正式会议在柬埔寨金边召开。

因地制宜“一域一策”

李勇慧:对于欧亚地区秩序构建,俄明显是在从“破”到“立”。在塑造新秩序的过程中,俄正极力恢复对“原苏联空间”的影响力,安全底线已经明确。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拥有坚强韧性,中国在与俄加强国际秩序观的沟通同时,也可调动俄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作用,趋利避害。中俄两国在共同应对美“印太战略”、北约东扩等方面合作空间很大,要加强亚太事务的协调,但需避免落入“集团安全”的陷阱。中俄共同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有必要与东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地区机制加强协调合作。可推动中俄与第三方国家围绕北极开发和通航开展多边合作,具体解决港口现代化、航道共享、法律争端等问题。

 

刘天聪:东北亚方向,我有三点建言。一是维护好发展好中朝传统友好关系,加强两国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上的政策协调,疫情过后进一步扩大双边经贸和人文合作。二是做好与韩国新政府之间的对接与战略沟通,消除两国关系风险,以中韩建交3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发展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三是推动朝核问题政治解决进程,发挥好劝和促谈作用,助力半岛无核化进程早日取得实质成果,维护东北亚地区长治久安。


林民旺:南亚方向,我们要能真正地“从战略层面”考虑自己的政策应对,很多争议的“旧问题”本身就是难以啃下的硬骨头,不妨考虑如何冻结现状,切不可让大国关系因为具体议题而长期僵持甚至消耗,导致关系“日久生变”。同样,我们要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相应地也要求其他周边国家能同样以亲诚惠容的姿态来回应我们。但如果我们的亲诚惠容没有换来互惠,我们要考虑该如何进一步应对。


胡波:完善周边安全战略无法回避中国与邻国的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这是相当敏感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一直奉行“搁置争议”,着力维护周边海洋形势稳定。然而,随着日本国内政策的调整、越南海洋政策的强化、菲律宾等国政局的变化,部分国家不承认争议或改变争议现状的冲动显著增强,钓鱼岛和南海形势有再度升温的迹象。我们要维持有关努力的主动性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无论是“搁置争议”、商谈行为准则,还是推进海上务实合作,都会面临越来越大的阻力和压力。中国想获得更好的周边环境,必须保持战略定力,适当降低政策预期、提高抗压能力,把握维权与维稳的动态平衡,在继续坚持和平解决争端和“搁置争议”总体方针的同时,不断提高对争议岛礁及海域的管控及塑造能力,慑止相关方的可能冒险行动或新的侵权动作。


安刚:个人判断,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东急西乱、北弛南紧”的态势。“东急”是指中国在周边面临的中美战略竞争的正面压力非常大。“西乱”是指中国西部周边的美欧与俄战略对抗态势及一些国家内生性问题在中亚地区的投射,迫使中国不得不跟牌和应对。“北弛”“南紧”是指中国北部周边因有坚定的战略伙伴俄罗斯而态势相对较好,在南部周边则是海上安全问题因美“印太战略”的调整及固有主权、海洋权益争端的存在和发展而始终地缘紧张因素突出。不管何种方向,地区议程都在发生变化,过去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议程,现在都在加剧“安全化”,导致中国不得不调整周边战略以应对此种转变。

亚洲的碎片化、国别化大于整体性,这就决定了,制定出一套整体性很强的亚洲战略非常困难,但每个方向上都有其相对的整体性,我们在不同方向上的周边外交也就有比较大的整体操作空间。因此,我们要掌握周边环境在不同方向上的基本特点,突出“一域一策”的亚洲战略,也就是在不同方向上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补足短板,最大化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拓展中国的地区影响。

欧亚变局之下,美国似乎有意让欧洲助其“看守”俄罗斯,印度助其“看守”印度洋,自己则集中精力,直接率领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利用原有的军事同盟体系,另组“志愿者联盟”式的“小圈子”合作模式,在太平洋上与中国开展当面的战略竞争。我们要正视这种高度复杂化的战略挤压态势,正视自己周边安全环境不断收紧的趋势,同时也要看到美国自身的战略能力和基本财力也不是无限的。中国所要做的,是战略定力与战略信心兼备,按照自己的步骤和节奏,发挥自己的所长和特点,加大投入,量力而行,深耕周边,依托周边,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战略主动地位。美国人要在我们周边“撒胡椒面”,我们不能也“撒胡椒面”,需要“抓铁有痕”“落地有声”,任何项目要做就做出声势和实效来,用中国自己的务实精神和民生意识真正赢得周边国家的心。

文章首发于《世界知识》2022年第8期


上一篇:赵明昊:俄乌冲突激化全球“数字竞争”

下一篇:孙成昊:俄乌冲突重塑拜登对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