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动态 | 总第556期——国际智库关于“印太战略”的观点摘编

2022-08-30

1、卡托研究所:新版“印太战略”难以实现美国更广泛战略目标

文章认为,新版“印太战略”为美国在关键地区的政策奠定基础,但对克制战略的支持者来说好坏参半。该文件积极方面包括:首先,该文件清楚地列出了“印太战略”的目标和目的,并解释了实现这些目的的方式和方法,为评估美国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比“大国竞争”更好的起点;其次,”印太战略”关注美国与该地区接触的非军事方面,认为美国需要在经济和外交领域做得更多。但该文件缺点也显而易见,它没有认真思考更广泛的美国战略目标的可持续性。随着中国等其他大国的崛起,美国的主导地位逐渐减弱,美国实力的局限更加明显,拜登政府也意识到力量平衡的变化。然而该战略中列出的一系列战略目标表明,美国政府不愿接受一套更具现实可行性的目标。这些在现实层面不具备可操作性的安排,原因包括:第一,强调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战略目标是实现无核化。事实上,促进朝鲜半岛稳定的一个现实的方法是建立半岛和平机制并强调军备控制,而不是无核化。第二,美国将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列为其五个目标中的第一个。问题在于,胁迫可以有各种形式,从相对较小的经济行动到军事威胁,但美国在其战略中没有细致区分。“印太战略”显示出美国政策调整迹象,但有些目标过于雄心勃勃,即使调整政策也难以实现。

——美国卡托研究所(CATO)2月17日发表其国防政策研究主任埃里克·戈麦斯的文章《拜登的“印太战略”的优势和劣势》 

https://www.cato.org/blog/bidens-indo-pacific-strategy-has-familiar-strengths-weaknesses

2、《外交学人》:“印太战略”在对华问题上缺乏明确性

文章认为,该战略没有阐明美国在印太地区对中国的具体目标、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机会成本和利弊。尽管该战略强调了中国带来的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挑战,但未能详细阐述美国将如何应对挑战。这份文件也没有说明将采取哪些政策来影响中国的行为,仅提到要在对华关系中平衡竞争与合作,但也没有给出如何达到这种平衡。在海上安全和军事现代化问题上,该战略也没有就自由航行、制定“海上行为准则”等问题给出答案。在军事领域,该战略对加强地区军力态势、解决因地区军备竞赛加剧带来的不稳定帮助不大。在台湾问题上,该战略没有具体说明美国将如何维持两岸关系和平,尤其是在向台湾提供军事援助方面。

——美国《外交学人》网站2月18日刊登前美国国防部分析师亚历克·布利瓦斯的文章《拜登政府的“印太战略”在对华问题上缺乏明确性》 

http://thediplomat.com/2022/02/the-biden-administrations-indo-pacific-strategy-lacks-clarity-on-china/

3、《华尔街日报》:“重返亚洲”并不意味能忽视欧洲和中东

文章认为,美国“重返亚洲”的论断过于轻率,美国从未能够从世界关键地区脱身,认为印太是美国战略优先重点的看法令其他地区的对手更加大胆,并且使包括北约在内的其他联盟受到质疑。首先,在奥巴马之前,没有任何美国总统认为一个地区状况紧急就忽视其他地区,亚洲优先派的战略忽视是新生事物。其次,与奥巴马相比,拜登更多是利用中国威胁来掩盖孤立主义。不过,拜登没有采取任何认真的军事措施,也没有重新发起一个自由贸易联盟来对抗北京。最后,大部分关于重返亚洲的言论都源于美国在中东的失望情绪,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导致政治阶层质疑其对美国实力的设想。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3月22日刊登捍卫民主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勒埃尔·马克·热雷希特和外交学会高级研究员雷·塔基的文章《“重返亚洲”的愚蠢行为》

https://www.wsj.com/articles/the-folly-of-the-pivot-to-asia-pacific-china-russia-global-power-nato-11647981737

4、大西洋理事会:拜登政府需对“印太战略”作出取舍

文章认为,美国“印太战略”存在三个尚未解决且不可持续的矛盾:一是在印太地区追求美国利益与倡导美国价值观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地区国家的意识形态多种多样,民主不利于最大程度促进地区国家参与到美国的战略中;二是没有新的贸易协定,美国就无法建立一个成功的新地区经济框架;三是“印太战略”的最终成功取决于对中国的联合制衡,但建立联盟的方式并不具有说服力。展望未来,拜登政府需要仔细考量关键假设。具体措施包括:首先,避免基于价值观的框架。与强调促进民主的言论相比,务实的措辞更符合大多数地区国家的利益。其次,优先考虑贸易政策。重返TPP或申请加入CPTPP最符合美国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再次,弥合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差距。缩小目标,优先考虑对美国国家安全利益最重要的竞争领域,同时寻找更多手段,争取盟友和伙伴为地区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4月6日刊登该机构高级研究员凯莉·格里科的文章《现状:美国的“印太战略”需要艰难的抉择》 

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content-series/reality-check/reality-check-11-americas-indo-pacific-strategy-requires-tough-choices/

5、CSIS:“印太经济框架”(IPEF)可推进美国在印太地区的经济和战略利益

文章认为,美国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手段加强该地区国家对IPEF的支持:第一,为各国加入IPEF并作出有约束力的承诺提供更有意义的激励措施。第二,以包容性为目标,吸引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第三,开启数字谈判,确保达成一项高标准的区域数字经济协议。第四,通过寻求国会对该倡议的更多支持,以及在该地区提供持续的能力建设支持,来证明该框架的持久性。第五,明确美国主要机构的作用。如果美国的政策制定者能够解决与包容性、形式、功能、利益和持久性有关的地区问题,IPEF就有可能获得地区支持。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4月12日发布该中心高级研究员马修·古德曼和该中心经济学项目协调员兼研究助理艾丹·阿拉萨辛厄姆的报告《印太经济框架的区域视角》

https://www.csis.org/analysis/regional-perspectives-indo-pacific-economic-framework

6、哈德逊研究所:拜登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或终将失败

文章认为,IPEF框架最大的问题在于美国要求地区各国在不提供激励措施的情况下实施更高标准的规章制度,表现出美国不愿(也没有能力)向亚洲伙伴投入更多资源或提供市场准入。这将无法取代传统的贸易协议,潜在成员国普遍感到失望。美国目前有三个选项:一是继续沿着目前的轨迹前进。也许可以成功推动几个特定领域项目,但不会开创美国经济领导地位的新时代,也不足以保证供应链弹性或贸易安全。二是采取支持贸易和投资的方式。这很可能让美国与亚洲更多伙伴进行更有意义的接触,但也需要美国拿出更多的政治意愿和资金。三是加大执行力度。这要求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等伙伴更紧密地合作,更多关注与中国的竞争,关注技术,在出口控制和外国投资审查方面进行合作等。

——美国哈德逊研究所4月8日刊登该机构日本项目主任莱利·沃尔特斯的文章《拜登的印太经济框架正处于十字路口》

https://www.hudson.org/research/17743-biden-s-indo-pacific-economic-framework-is-at-a-crossroads

7、哈德逊研究所:美及其盟友应考虑建立没有中国参与的新经济秩序

文章认为,推进新贸易架构的最佳途径是从美国盟友之间的贸易协定开始。第一,美国应重新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以遏制中国主导地区经济和技术秩序的风险。第二,与英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并扩充“五眼”集团,建立更具弹性的供应链。第三,最理想的目标是与欧盟达成自由贸易协定。世界经济领导人应关注广泛谴责俄中协约所带来的机会,并考虑修订贸易秩序。作者妄称,没有中国参与的新经济秩序将更好地服务于美国及其盟友利益。

——美国哈德逊研究所4月20日刊登文章《珍妮特耶伦对世界经济秩序的正确看法》

https://www.hudson.org/research/17757-what-janet-yellen-gets-right-about-the-world-economic-order

8、CSIS:美澳联盟应通过新兴技术应对印太地区威胁

报告认为,新兴技术正在为印太地区引入新的动力,美澳应调整对威胁的看法及防务方针,通过联盟努力加强印太地区稳定。印太地区出现两种变化动态:一是美澳对中国的政策选择,两国都将其定位为对手或敌人,而非地区伙伴;二是技术,包括导弹、导弹防御、太空以及无人驾驶和自治系统。报告针对印太变化,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制定“灰色地带”计划。建立程序将非传统的、可能会导致事态升级的选择纳入灰色地带计划,并在美澳部长级磋商会议上进行比较。二是扩大美国在澳大利亚的力量态势,包括增加轮换驻军,建立美国海军设施,利用澳大利亚的训练场为美军进行区域内战备建设。三是增加美澳军队间的研发、实验和概念测试,包括扩大大学、实验室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四是在澳大利亚建立新的导弹生产线。五是就潜在的冲突或升级引发事件达成共识,研究可能导致美国或中国出兵并卷入常规冲突的条件,以及可能导致核使用的情况。六是通过扩大三边讨论,鼓励加强与印太地区战略伙伴的合作。三边接触伙伴包括印度、印尼、日本、韩国、菲律宾、新西兰和越南。七是美澳之间深入对话,制定可行的联合计划。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4月21日发布报告《在美澳联盟中驾驭新兴技术和不断演变的威胁》。作者为该中心国际安全项目高级研究员约翰·绍斯和国际安全项目研究助理卡罗莱娜·拉莫斯。

https://www.csis.org/analysis/navigating-emerging-technology-and-evolving-threats-us-australia-alliance

9、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拜登亚洲行推进“印太战略”旨在遏制中国

文章认为,拜登亚洲之行三大关键是台湾问题、四方安全对话(QUAD)会议以及推出“印太经济框架”(IPEF)。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承诺“保卫”台湾地区,标志着白宫立场新的转折点,引发了对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一贯采取的“战略模糊”态度是否合理的怀疑。就QUAD而言,这个未来的迷你版北约在澳英美联盟的补充下,践行遏制中国地缘政治崛起的共同承诺,但四个成员国都不敢公开承认该组织有这个目标。此外,拜登政府推出IPEF,旨在在亚洲推广自己的经济框架,但该框架为假想的合作伙伴提供的东西很少。美国很难对12个目前考虑加入IPEF的国家作出认真的承诺。上述三要务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是美国“印太战略”的体现,该战略的基本前提是加快遏制中国的步伐,防止中国巩固其在该地区的天然霸权。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5月25日发表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胡利奥·里奥斯的文章《拜登亚洲之行的三个关键》

https://politica-china.org/areas/politica-exterior/las-tres-claves-de-la-gira-de-joe-biden-por-asia

10、哈德逊研究所:拜登应借“四方安全对话”加强印度对抗中国决心

文章认为,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取得长足进展,但并没有对中国起到威慑作用。该框架缺乏硬实力,而印度迟迟不愿成为美国主导的印太地区安全框架的一部分。这是因为:第一,印度在经济和军事能力方面落后于中国,美日澳表现出投资建设印度的意愿,但印度不愿卷入任何类似军事同盟事务中。第二,美国从海上角度看待中国威胁,其在印太地区通过四方安全对话发展与印度的伙伴关系,而这可能“无法帮助印度在喜马拉雅山区与中国抗衡”。第三,虽然中印关系处于僵局,但印度领导人不愿冒与中国关系彻底破裂的风险,谋求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建立四国联盟的伙伴关系。对此,拜登应借访问亚洲之际,了解美国能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印度与中国对抗的决心。美国还应制定一项战略,使四方安全对话从疫苗外交、气候变化和技术转向加强安全、情报和军事合作等领域。

——哈德逊研究所5月26日刊登该所南亚与中亚部主任侯赛因·哈卡尼和该所印度和南亚未来计划负责人阿帕尔娜·潘德文章《拜登在访问韩国和日本时讨好印度》 

https://www.hudson.org/research/17850-biden-woos-india-while-visiting-south-korea-and-japan

11、布鲁金斯学会:IPEF能否奏效关系到美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文章认为,拜登亚洲之行旨在达成三大目标——在欧亚大陆巩固基于规则的秩序、深化与亚洲盟友的战略关系、启动“印太战略”的经济安排。在俄乌危机的背景下,拜登此行意在安抚地区盟友,强调美国将继续致力于向印太地区倾斜。在政治安全方面,拜登希望利用亚洲盟友不断增长的战略抱负,并借助双边和小多边关系加强地区威慑。韩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近期的动态均有利于拜登政府达成相关目标。在经济方面,美国提出“印太经济框架”(IPEF),旨在恢复美国在该地区的经济领导地位,并表明其在提供解决方案方面拥有强大的召集能力。IPEF吸引了12个国家参与,其经济总规模约占世界40%。但与此同时,美国还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对大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更关注粮食安全、油价上涨和疫情后复苏等议题;其次,尽管日本和韩国的外交野心正在扩大,但两国尚未显示出足够的政治意愿来改善双边关系,从而影响美日韩三方协调;再次,IPEF能否成功面临困难。IPEF未来将如何发展还有许多问题需解决,例如,鉴于参与成员的多样性,新框架在数据管理、劳工标准等有分歧的议题上能否做出有力承诺、能否达成有约束力的条款,以及新框架能否在高度极化的美国政治环境中长期存在等。在一个仍然重视贸易协定的地区,IPEF却避免谈及关税自由化议题,美国的赌注能否奏效还有待观察。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5月24日刊登该机构东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米雷娅·索利斯的文章《拜登的亚洲之行会帮助美国实现其战略目标吗?》 

https://www.brookings.edu/blog/order-from-chaos/2022/05/24/will-bidens-asia-trip-help-the-u-s-meet-its-strategic-objectives/

12、《南华早报》:IPEF短期内难以取代“一带一路”倡议

文章认为,IPEF目前虽受到地区国家欢迎,但鉴于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外界对其期望值仍然很低。其中最重要的是政策连续性。外界普遍关注美国今年11月举行的中期选举和2024年总统大选,若出现变数,IPEF可能面临困难前景,美国甚至可能会退出该框架,或者要求就具体条款重新进行谈判。与“一带一路”倡议相比,美国在基础设施竞赛中仍处于劣势。中国在新冠病毒肆虐的背景下仍在推进基建项目,而IPEF要想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替代方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IPEF目前预计投入的资金与“一带一路”倡议相比也相形见绌。通过私人资本满足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基础设施需求,或许可以扭转局面。整个东南亚对基础设施、资金和技术等方面都有着巨大需求。在各国努力从疫情中复苏之际,上述需求更加强烈。但IPEF能提供的东西可能太少,其推出的时间也可能太晚。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6月6日刊登菲律宾亚洲太平洋协进基金会研究员卢西奥·布兰科·皮特洛的文章《美国新提出的印太经济框架真的能与中国庞大的“一带一路”倡议抗衡吗?》

https://www.scmp.com/week-asia/opinion/article/3180363/can-new-us-led-indo-pacific-economic-framework-really-compete


上一篇:总第557期-CISS海外信息专报(2022年8月23-24日)

下一篇: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动态 | 总第555期——国际智库关于乌克兰危机的观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