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君:开辟人工智能中国路径 彰显全球治理中国经验

2024-06-04

人工智能(AI)是人类社会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最重大成果,是促进当代产业变革的最强大动力,也是模拟、延展、拓宽、升华人类智能的新兴学科。20世纪70年代,人工智能与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一起被列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如今又与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一道被视为21世纪三大尖端科技。正因如此,人工智能当之无愧地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成为事关中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重大战略问题。全面把握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发展大势,牢牢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以人工智能发展的优异成就充实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并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中国经验,这是扩大中国与外部世界良性互动、深化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互学互鉴的重要领域,也是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

人工智能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人类的智能,包含智商、智力、智慧等诸多元素,无比复杂又难究其竟。人类对自身智能的研究与探讨由来已久。自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后,电子计算机时代不期而至,人类认识、模拟、复制自身智能的活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广泛使用,信息高速公路和局域网技术实现历史性突破。这为人类创造与自身大脑相似的电脑,将人工智能推向人类生活所有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和极为广阔的场景。

20世纪50年代,名为“逻辑专家”(Logic Theorist)的AI程序宣告诞生。这是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此后,电子计算机不断更新换代。机器人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智能手机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国际上研发人工智能的热潮汹涌澎湃。进入21世纪后,作为生产工具的机器人越来越具有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它们可以通过自我编程、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辅佐并替代人类从事各种更复杂、更艰难、更危险的工作。某些技能已经超越人类的高智能机器人,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社会、文教、科研和国防领域。人工智能在全世界的发展方兴未艾。

作为新兴学科,人工智能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不仅涉及哲学、数学、医学、仿生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计算机科学,同时还涵盖信息论、自动化、控制论、不定性论等;其研究范畴几乎无所不包,囊括语言处理、知识获取、智能搜索、模式识别、程序设计、人工生命、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其实际应用则包括目前已广为人知的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视网膜识别,以及智能搜索、智能定位、电子支付、自动规划、定理证明、自动程序设计等。

在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等领域,人工智能语境下的数字经济、智慧社区、智慧城市、智慧社会、智慧农业、智慧工业、智慧金融、智慧交通等概念,人们早已耳熟能详。远程医疗、远程教学、数字货币、智能银行、智慧矿山、智慧海港、智慧机场、智慧物流等应用场景,更是随处可见。近年来,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同时又推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并且在许多方面改变人工智能的大模型技术问世,人工智能的发展愈加迅猛。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与博弈,也愈加惨烈和残酷。

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由探索式的科研进程,而是由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经济体通过战略推动和牵引、实行产业化布局进而运用于全社会的经济创新模式。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组织,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都在战略层面布局人工智能发展。譬如,日本2016年出台的《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超智能社会5.0”战略,超智能社会被日本定位为新的社会形态,目标是推动人工智能向超人工智能方向延伸,将日本建设成为人工智能技术领先国家。英国2017年将人工智能作为产业战略重点,2021年发布《国家人工智能战略》,雄心勃勃地提出了打造全球人工智能超级大国的发展目标。俄罗斯《2030年前人工智能发展国家战略》提出,要保障俄罗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研究,提高信息和计算资源可达性并完善该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总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希望借助人工智能创造的新奇而又高效的工具和手段,加速经济复苏与振兴,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工业化和再工业化。人工智能因此在全球范围进入爆发式成长期。

2024年4月15日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人工智能虽在完成复杂任务方面与人类仍有差距,在需要深层次理解和创造性思维的领域也有一定局限性,但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人类。2022年,人工智能在科学发现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人工智能在科研领域应用得更加广泛深入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推出21个重要模型,彰显其聚合力。该报告称,2023年,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仍居全球领先地位,人工智能领域的私人投资达672亿美元,是中国的9倍。美国顶级人工智能模型共有61个。位居第二的是欧盟,有21个。

中国在自主创新中日渐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引领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兴国、科技强国。在“向科学进军”伟大号召鼓舞下,中国不但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科技队伍,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科研体系,同时也取得许多令世界刮目相看的科研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重要依托的中国现代科技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带动的传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经济产业化齐头并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人工智能和自主创新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明确指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中国“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又指出:“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技术相互整合步伐加快,3D打印、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审时度势、全盘考虑、抓紧谋划、扎实推进”。

201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加速发展,“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必须加强研判,统筹谋划,协同创新,稳步推进,把增强原创能力作为重点,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夯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确保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国务院2017年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即坚持科技引领、系统布局、市场主导、开源开放等基本原则,以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国防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征,坚持人工智能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全面支撑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规划》提出,到2020年时,中国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到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中国的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研发资金投入不断增大,使用场景不断拓展,关键技术不断突破,智能产品不断创新,成就与经验不断积累。2021年底,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已达17个。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由2017年的700亿元,激增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300家,5G基站超过280万个,另外还有25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中国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加快布局,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融合应用深度拓展,研发周期缩短了约20.7%,生产效率提升了约34.8%,不良品率降低了约27.4%,碳排放减少了约21.2%。

中国有关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各地政府也有的放矢地出台新举措,推动资金要素向人工智能领域流动,加强创新链与资金链深度融合,助力人工智能场景培育,加快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人工智能项目落地政策更加优惠,运营环境进一步优化。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新举措。例如,北京市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面向人工智能芯片、框架和核心算法开展科技投资,持续做好人工智能企业挂牌上市培育工作;成都市出台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研制人工智能开发框架、创建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开展核心算法研发;深圳市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形成规模上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鼓励企业在境内外开展多层次股权融资等。

通过全力推进自主创新,中国正在令人信服地实现从人工智能“跟跑者”到“并行者”、再由“并行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一些为中国乃至世界人工智能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民族企业如今享誉全球。

共同应对人工智能大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当代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人工智能为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显而易见的红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主张世界各国应抓住机遇,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携手并肩、和衷共济,努力实现共同发展与进步。

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提出:“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2018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南非举行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抓住这个重大机遇,推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中提出:“中国正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发展应用将有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化水平,有效增强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中国愿意在技术交流、数据共享、应用市场等方面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机遇。”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法国期间,两国元首就加强人工智能合作达成诸多共识。

对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特别是人工智能在某些国家、某些领域无序发展引发的经济、社会、技术、伦理、法律以及安全问题,诸如虚假信息泛滥、电信诈骗猖獗、经济发展脱实向虚、生命技术和遗传科学严重异化、辅助生育领域乱象丛生,个别国家甚至把芯片等高科技产品作为冷战工具,在人工智能领域搞“小院高墙”,国际社会深感忧虑和不安。其中最敏感、最核心、最难回答的问题是:人工智能持续发展是否永远可控?无限发展并能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调控的人工智能,有无可能自我“繁殖”?新一代机器人是否会超越人类、取代人类、反控人类,最终成为世界主宰?

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正确引领和规范。2017年1月,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在美国未来生命研究院召开“有益的人工智能”会议,形成《阿西洛马人工智能23条原则》,呼吁全世界发展人工智能时共同保障人类未来的利益和安全。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为制定规范人工智能发展的国际法规和技术标准作了必要准备。2024年3月21日,联合国大会首次通过关于人工智能的全球决议。在这份题为《抓住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带来的机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决议中,国际社会确认: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指非军事领域的人工智能系统)必须以人为本、可靠、可解释、符合道德、具有包容性,充分尊重、促进和保护人权和国际法,保护隐私、面向可持续发展和负责任。决议指出了不当或恶意地设计、开发、部署和使用人工智能系统可能构成的风险,强调就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达成全球共识的紧迫性,强调要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支持发展中国家有效、公平和有意义地参与人工智能系统治理。决议确认人工智能系统治理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领域,治理办法必须以国际法为基础,能够满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需求和能力,并使所有人受益。

各国纷纷出台有关人工智能治理的法律法规。美国在其2023年更新版《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计划》中提出,要建立符合伦理的人工智能,制定可接受的道德参考框架,实现符合道德、法律和社会目标的人工智能系统的整体设计。欧洲议会通过的《人工智能法案》,旨在规范人工智能的使用,以保护欧盟语境下的公民权利、民主、法治和生态环境,促进以人为本、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英国制定的《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要求正确治理人工智能技术,以鼓励创新、投资并保护公众和英国基本价值观。日本提出人类中心原则,强调人工智能的使用不得侵害宪法和国际规范保障的基本人权。俄罗斯通过《至2024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监管构想》,规范本国法律、民众与机器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安全应用和法律监管。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基本路径和依法监管及其国际合作问题。习近平主席在致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要“把握好这一发展机遇”,“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各国深化合作、共同探讨”。

2021年6月,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正式颁布。文件提出了和谐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尊重隐私、安全可控、共担责任、开放协作、敏捷治理等8条原则,旨在更好地协调人工智能领域发展与治理的关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控、可靠。同年9月,该委员会制定的另一重要文件《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颁布实施,目的是将伦理纳入人工智能生命全周期,从伦理层面为从事人工智能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相关机构提供指引。此后,中国又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这些文件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目的都是要确保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为使中国的人工智能治理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相互衔接,用中国的人工智能治理理念和经验推动并引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国政府于2021年12月发布《关于规范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立场文件》,呼吁各方遵守国家或地区人工智能伦理道德准则。中国结合自身在科技伦理领域的政策实践,参考国际社会相关有益成果,就人工智能技术监管、研发、使用及国际合作等问题提出系列主张,核心思想是:各国政府应坚持伦理先行,建立并完善人工智能伦理准则、规范及问责机制,明确人工智能相关主体的职责和权力边界,充分尊重并保障各群体合法权益,及时回应国内和国际相关伦理关切;各国政府应重视人工智能伦理与法律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逐步建立并完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伦理指南,建立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

2022年11月,中国发布《关于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立场文件》,强调人工智能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潜在巨大发展红利的同时,其不确定性可能带来许多全球性挑战,甚至引发根本性的伦理关切。如不加以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误用滥用恐将损害人的尊严和平等、侵犯人权和基本自由、加剧歧视和偏见、冲击现有法律体系等,并对各国政府管理、国防建设、社会稳定甚至全球治理产生深远影响。《文件》特别强调,中国始终致力于在人工智能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和“智能向善”理念,主张增进各国对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理解,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更好赋能全球可持续发展,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呼吁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动国际人工智能伦理治理。

2023年10月,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倡导各国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则,通过对话与合作凝聚共识,构建开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机制,促进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于人类。《倡议》强调指出,各国应在人工智能治理中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共同做好风险防范,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总体看,《倡议》向国际社会传达了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三点核心理念,即反对冷战思维、技术霸权和技术失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落实此前相继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具体行动。

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领域的政策实践,直面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共同关切,充分尊重各国人工智能治理理念和实践,积极鼓励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合作,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再次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政治勇气和国际担当,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高度赞赏和广泛支持。


本文刊载于《当代世界》2024年第5期


上一篇:周波:美苏曾是“信任,但要核查”,今天中美应是“信任,但要对话”

下一篇:文晶:区域国别视角下的精准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