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议程需要“共同建设”——傅莹在“中美关系对话”会上的发言

2021年7月20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应邀出席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办的“中美关系对话”视频会议,做题为“国际议程应致力于‘共同建设’”的发言。以下是发言全文:

今年6月的七国集团(G7)峰会被认为是西方着眼疫后国际秩序“重建”的一次碰头,也是美国借机对外展示“回来了”的机会。

本次峰会在中国也受到关注,因为中国话题在G7峰会中如此受到重视,似乎成了“不在场的与会者”。拜登行前媒体就大肆报道他此行目的是拉西方盟友遏制中国。

如媒体所料,G7公报提到美国和欧洲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但是在如何应对这个对手上却着墨不多。公报25页文字涵盖全球重大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国际共识基础较强的问题,涉及世界经济复苏、全球税收、绿色转型和数字转型、气候变化、全球粮食系统等,这些方面的全球合作实际上从未停止。拜登政府就职后重新激活和参与应对气变全球议程,包括中美两国的气候团队保持着密切接触,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落实问题。中国也在细化国家规划并陆续公布具体路线图。至于G7公报中提到的全球最低税率,包括中国在内全球130多国已经同意参与其中,这是全球合作的很好例子。

第二类是世界存在共同利益,但各国尚缺乏合作共识,甚至存在争议、抑或有不同解释的问题。例如公报里提到的涉及全球抗疫、世界贸易体制和规则改革、数字技术规则、ICT(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供应链等问题。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利益和诉求,但大家越来越意识到,新问题、新技术带来的新挑战需要合力面对,单靠一个或者几个国家是难以应对的。我们需要依靠科学与伙伴精神。

公报提出争取在2022年结束疫情,为此需要全球至少60%的人接种疫苗。而中国是疫苗和医药大国,其贡献不可或缺。中国国内单剂疫苗接种量已超14亿针,对外累计提供了4.8亿剂疫苗,未来将能做更多。

公报提到“重建美好未来”(Build Back Better)倡议,旨在支持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有分析说,其目的是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但是,如果G7 倡议能够落地,应该可以与“一带一路”倡议互补。全球基建缺口巨大,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到2030年,仅亚洲发展中国家就需26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重建美好未来”,都无法填补这个赤字。对全球基础建设的投资可以说是多多益善的。

第三类是直接指责中国的内容,包括人权、经贸问题等。这里没有什么新奇内容。“人权”一直是美西方对中国最常用的攻击点。我仍记得多年前当翻译时,就曾为涉及中国监狱条件的一个人权问题讨论做翻译。大多数“人权问题”都随着中国的发展而消失了,但是美西方的指责却未曾停止。所以,中国人的耐心磨得很薄了,越来越不耐烦去解释,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一代。这个问题可能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但是我们不应该停止解释和说明,不仅要向那些批评中国的人、更要向希望了解中国的国际社会积极提供信息。

美方需要学会尊重中国。没有人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的困难和挑战,也没有人能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同样,也只有美国人更了解自己的国家,也需要自己去解决面临的难题。中美竞争的一个方面,就是看谁能更好地满足本国人民的需求。大家最好还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满足各自民众的所需所求。

对拜登此次欧洲之行和G7峰会影响的三点看法:

一是,七国集团试图抢抓后疫情全球议程的主导权,但是他们无法主导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不仅不应该拒绝,而且可以作为负责任的一方积极加入到全球议程中去,共同推进那些有益于世界的重要事项。

二是,中美两国是推动世界变化的两个引擎,同向推动能为世界提供动力,反向推动则将撕裂全球体系。欧洲人显然希望看到两国和平解决分歧。中方需要高度警惕那些试图将中国树为敌人的极端势力,保持自身定力,不让自己的发展目标受到大的干扰。既然我们兜里并没有揣着一套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国家战略,何不坐看潮起潮落。

三是,尽管中欧之间也存在分歧,但在一些基本原则上我们立场是一致的,例如坚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等。中欧需要冷静相互倾听、坦诚解决彼此关切。在中美关系存在如此多不确定性的当下,中欧保持协调与合作,可以为世界体系注入稳定因素,这十分重要。


上一篇:“亚洲的共同愿景:多元与共通”

下一篇:安刚:应对“后疫情”时期国际变局,中国需打破“赢者的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