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S举行“疫情冲击下的中美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线上学术研讨会

2020-07-06

2020年7月3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举行“疫情冲击下的中美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线上学术研讨会。

会议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秘书长陈琪和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共同主持。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对外经贸大学、清华大学、中化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等高校和相关机构的近20位专家学者参会并发言。

1594088955766000770.png

△与会专家合影

研讨会分为两节,第一节主题为“疫情对中美及国际能源合作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第二节主题为“展望后疫情时代的国际能源格局与博弈”。长江商学院大型企业治理与创新管理实践教授、中国石化原董事长傅成玉,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先后致辞。 

新闻图2.png

△傅成玉教授致辞

傅成玉教授认为,美国油气出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带来的出口潜力受限和政策不确定性,使中美两国开展大规模的油气贸易存在一定的困难。中国政府和企业需要提升能源自给程度,做好准备以应对能源安全风险。应当把节能减排、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机遇,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新闻图3.png

△何建坤教授致辞

何建坤教授提出,在当前的经济复苏进程中,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将对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和预期。中国应当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以提升中国的领导力。考虑到美国政治可能的变化趋势,应对气候变化可能成为中美博弈的新领域,也可能成为中美两国展开合作的切入点。

1594089065959088266.png

△CISS秘书长陈琪教授主持会议

以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战为背景,与会学者从能源市场、国际关系等领域分析了全球性事件对世界能源格局的深远影响,并对今后中国参与全球能源和气候治理提出展望。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需求下降造成原油价格下跌,化石能源出口的地缘政治复杂化,中美两国履行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有关油气贸易数额的有关条款难度显著增加。尽管美国对华总体遏制政策给双边能源合作带来不确定性,仍要全面和理性看待美国在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政策调整。在美国州政府层面和煤炭技术创新领域,中美仍有较大合作空间,能源气候合作可成为推动中美关系合作和博弈的载体。也有学者从欧洲视角出发,认为中欧在能源问题上亦有较好合作需求和潜力。

新闻图6.png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主持会议

在能源安全和全球能源与气候治理方面,与会学者强调中国应重审自身能源结构,努力推动能源清洁化,并更积极务实地参与全球能源和气候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设置相关议程。

最后,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邹骥做总结发言。他指出,疫情为能源市场提供了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应当寻求化危为机的方法,制定短期与长期结合的策略。处理国际关系的根基是国内,应首先厘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智库应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以深入的研究提供政策建议,推动治理创新。

1594089142507097342.png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CISS客座研究员邹骥总结发言

参会名单title.png

撰稿人:党森、王静姝



上一篇:傅莹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线上对话会

下一篇:纪念联合国宪章签署75周年线上专题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