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27 | 俄乌冲突中的印度:让美国失望的伙伴?

2022-06-28

编者按

《美国观察》是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战略青年项目推出的专注于观察美国的新栏目,既有围绕美国问题的基础研究也有针对美国问题的深度思考。投稿要求和联系方式详见:《美国观察》长期征稿启事。

稿件一旦录用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费,并有机会参与CISS实习生项目和战略青年的后续活动。经过编辑部评选,围绕热点问题撰写的优秀稿件将推荐至澎湃新闻等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转载。

本文是《美国观察》栏目推出的第27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及其原因。

1656461909863080667.jpg

作者简介:陈梦瑶,上海大学政治学19级硕士研究生

自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政府迅速出台一系列对俄制裁措施。欧盟、英国和加拿大也先后宣布对俄制裁和出口管制,表明对俄采取行动的强烈谴责。美国的亚太盟友——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也加入对俄制裁行列。美国试图在欧洲和亚太地区建立起反对俄罗斯的统一战线。然而,印度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伙伴,不仅没有响应美国的制裁号召,拒绝公开批评俄罗斯,还在联合国一些涉及俄乌冲突的决议中弃权。也就是说,印度没有选择站队美国。

印度自诩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美国也认可这一点,并强调美印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民主价值观”之上。2021年9月,拜登和莫迪会面时,还着重指出美印关系是“全面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U.S.-India Comprehensive Global Strategic Partnership)。[1]拜登政府表示,对此次俄乌冲突中印度的反应感到震惊和失望,声称“四方安全对话”(QUAD)成员中只有印度“有些摇摆不定”(Somewhat Shaky),旨在给印度施加压力。[2]然而,迄今为止,印度仍然没有站在美国所希望的立场上。印度为何不与美国保持“同一战线”?这对未来美印关系的走向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一、印度的立场:“中立的旁观者”

此次俄乌冲突中,印度不遗余力地在美(乌)俄之间周旋,展现出“中立的旁观者”形象。印度的应对可以说是延续了其一贯“现实主义”风格的外交政策,展现务实且谨慎的一面。一直以来,印度试图保持大国间的平衡,从美苏两极格局,到美国曾经的单极霸权,再到中国崛起,印度希望维持世界多极化的状态,从而为印度的生存和发展留有更多余地。有学者称,“印度刚刚给西方上了一堂国际外交大师课”。[3]

一方面,印度拒绝谴责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到目前为止,在联合国涉及俄乌冲突的议案表决中,印度已投了8次弃权票。[4]在关于将俄罗斯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驱逐出去的表决中,印度再次弃权。[5]印度现任常驻联合国代表蒂鲁玛蒂(T. S. Tirumurti)在推特上暗示将俄罗斯赶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举动没有遵循正当程序。[6]

并且,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继续以低价购进大量俄罗斯石油。此前,印度外交部发言人阿林丹·巴奇(Arindam Bagchi)的发言默示印度不太会停止购买俄罗斯的打折石油。[7] 在2月下旬至5月初期间,印度购买了超过4000万桶俄罗斯石油,比2021年全年的购买量高出约20%。廉价的进口石油还有利于缓解印度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8]

另一方面,印度也保持着与美国以及乌克兰方面的接触。此前,美国及其“盟友”,包括英国、日本、希腊等国,先后访问印度,试图游说印度在乌克兰问题上对俄罗斯采取更强硬的态度。尽管这些游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印度仍然保持“中立”,但印度没有将这些“说客”拒之门外,意味着印度的立场并非不可转变。另外,莫迪分别于2月26日、3月7日与泽连斯基进行了视频会晤,表明印度方面对乌克兰局势的关注。4月4日,印度还在联合国安理会谴责了“布查(Bucha)事件”,呼吁进行独立调查,[9]这是印度态度最为明确的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印度与美国举行了“美印2+2 部长级对话”(Fourth Annual U.S.-India 2+2 Ministerial Dialogue)。为了拉拢印度,美国表示将加强与印度的国防合作,帮助印度实现军事装备现代化以及其军事硬件组合多样化;大幅增加与印度的能源贸易,使其能源来源多样化,尤其是清洁能源方面的合作;并将与印度讨论印太经济框架,加强供应链弹性等关键领域的区域经济合作。[10]前两点是针对印度在军备和能源上对俄罗斯的依赖,第三点则是意在帮助印度恢复国内经济,降低印度对中国贸易的依存度,增加印度对抗中国的筹码。这也是印度加入“四方安全对话”的目的之一。

当前,印度在俄乌冲突上的立场选择十分灵活。由于印度多年来务实谨慎的外交政策偏好以及身处亚太的地缘政治中心,印度可以说是正处于“聚光灯”下。那么,为什么印度不选择站队美国呢?

二、印度的考量:历史与现实

印度之所以拒绝谴责俄罗斯,没有旗帜鲜明地与美国站在一边,主要是出于三方面考虑:第一,印度与俄罗斯之间长期存在的外交合作;第二,印度对俄罗斯武器的依赖;第三,印度在亚太的地缘政治考虑。印度的考虑反映了其继续与俄罗斯维持关系能够获得的长期利益。

第一,印度长久以来与俄罗斯的外交合作。历史上,苏联在联合国中曾多次使用否决权来保护印度免受西方就克什米尔、果阿(Goa)之战以及1971年与巴基斯坦之战提出的各种决议的影响。在1957年至1971年间,苏联否决了六项对印度来说不利的安理会决议。反过来,印度在联合国谴责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入侵阿富汗的决议中投了弃权票。2020年,俄罗斯还曾重申对印度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支持。也就是说,在某些重大问题上,印度和俄罗斯在联合国“互为支撑”。

第二,印度对俄罗斯武器的依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利用前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武器和装备建立自己的军队。即使在今天,印度的大部分武器都还是苏式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的报告显示,2010年以来,俄罗斯一直是印度武器进口的近三分之二(62%)来源国。印度是俄罗斯最大的武器出口国,占俄罗斯所有武器出口的近三分之一(32%)。2016年至2020年间,印度占俄罗斯武器出口总额的近四分之一(23%),俄罗斯约占印度武器进口总额的一半(49%)。[11]

虽然印度在试图推动本土替代和多样化采购,向美国、英国、法国和以色列购买武器,但这远不及俄罗斯提供的数量。尽管美印之间的军售额在不断增长,不过美国的武器不可能像俄罗斯一样便宜,毕竟印度的国防资金不是无限制的。而且,印度需要从俄罗斯进口零件来维护现有的装备。2021年12月,印度还向俄罗斯购买了S-400防空导弹,是俄罗斯第四代最新型防空导弹系统,这使印度将具备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强大战略威慑力。[12]印度摆脱对俄罗斯武器的依赖将是一个漫长且困难的过程,至少未来几年都还难以实现。

第三,印度有地缘政治的考虑。近年来,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印度对这个亚洲邻国的防备心越来越强,一直试图牵制中国崛起。如上文提到的,印度偏爱多极的全球体系。因此,印度担心俄罗斯会完全崩溃,成为亚洲乃至全球地区中的一个弱小国家,那么印度就无法继续借助俄罗斯在亚洲地区制衡中国。另外,鉴于中国和其“宿敌”巴基斯坦之间的紧密关系,印度更不希望俄罗斯就此“沉寂”。印度试图以其在俄乌冲突上的谨慎立场提醒俄罗斯,印度仍将俄罗斯视为可能的地区合作伙伴。

三、前景:美印关系的未来

印度在俄乌冲突上的立场不会对未来的美印关系产生多大影响。相比于印度在俄乌冲突上的立场,美国更关注印度在“四方安全对话”中扮演的角色。“四方安全对话”原本已经“休眠”许久,直到2017年,特朗普政府将“印太”地区视为与中国竞争的重要战场,并认为印度可以在该地区发挥对抗中国的重要作用。[13]与此同时,印度考虑到需要平衡中国实力,愿意加入四方。因此,对中国在亚太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的担忧,是促使美国和印度在四方中开展合作的主要推动力。

对印度而言,如何在游走于各方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其长期利益,是印度外交政策的优先事项。事实上,印度没必要选边站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俄罗斯已经接受了印度与美国日益增长的关系,但俄乌问题是它不希望印度跨越的红线。另外,印度国内的民意也支持莫迪当前的中立策略。许多印度民众坚信,“如果印度的领土受到威胁,唯一会支持印度的国家是俄罗斯这样的长期盟友”。[14]同时,印度清楚地知道美国的亚太战略需要印度助力,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不会触及美国底线,适当地保持中立反而能为印度争取更多利益。

对于美国来说,印度对美国对抗中国崛起的努力至关重要——美国认为中国相比俄罗斯是更长远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克服分歧和矛盾,加深与印度的合作,拜登政府的态度已发生微妙变化,声称对印度在俄乌冲突上的立场选择表示“理解”。另外,在5月召开的“四方安全对话”会议结束时,所发布的联合声明中对俄乌冲突只字不提,因为印度与其它四方成员立场不同。[15]这向未来的美印关系发出积极信号,表明尽管美国和印度在某些领域存在分歧,但仍然可以较好地管控,以便在共同的优先事项上合作,巩固双边关系。

正如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希夫尚卡尔·梅农(Shivshankar Menon)在《外交政策》上谈论的那样,“美印关系似乎比人们认为的要牢固得多。这不会由乌克兰发生的事情决定。这种关系在两国政府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幸存下来。因为这种关系是基于利益的一致性。我们喜欢强调共同的原则和民主价值观,然而,正是我们不断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坚实基础,推动了这种关系。”[16]显然,共同应对中国是美国和印度的“共识”。为了继续在这一“共识”上达成合作,即使印度在俄乌冲突中抱持“中立”,美国依然会对印度抱持“理解”态度,并继续为赢得大国竞争而拉拢印度。

编:申青青

审:孙成昊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立场无关。引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美国观察》28 | 探析新版印太战略对东盟中心地位的影响

下一篇:《美国观察》26 | 特定议题选择:俄乌冲突下美欧能源合作的传统与局限